“快反”開艙手
黃沙飛舞,直升機銀翼盤旋;草場深處,搜救車隊鐵流猛進。
“北京,雄鷹報告,目視返回艙!”
“嘭”的一聲巨響,一團黃色火光從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底部噴出,緩衝發動機點火成功,返回艙穩穩降落在內蒙古主著陸場。
還未等搜救的直升機停穩,一個身著橘紅色搜救服的工作人員背起30公斤的裝具,跳下直升機,直奔返回艙。他就是“快反”開艙手李濤。
“這是我第11次執行神舟測控回收任務,但仍然像第一次一樣興奮,充滿期待。”匆忙說完這話,李濤迅速轉入預定回收動作……
相比火箭發射和交會對接,開艙顯得簡單多了。但其實裡頭大有學問。返回艙在返回過程中,與大氣發生摩擦,外殼產生高溫,導致艙內氣壓和艙外氣壓不平衡。開艙時,要用特殊工具精准地插入鎖孔,通過減壓閥平衡艙內外氣壓。“如果洩壓太快,航天員身體一下子適應不了;太慢,就會耽誤航天員出艙時間。”
低溫嚴寒、風雨雷電,返回艙傾倒等,都是回收搜救中可能出現的意外情況。為了練就一手過硬的開艙本領,李濤沒少吃苦頭。他從艙門構造、平衡艙壓等多方面入手,反覆琢磨,每次都將同一個動作反覆練習上千次,有時手經常酸痛得連筷子都拿不起來。
神舟七號返回艙開艙時,由於洩壓時操作過快,艙門被內部氣壓緊緊地吸住,導致開艙時間比預定時間推遲了一分多鐘。這讓李濤下定決心一定要做到精准判別艙內外氣壓平衡,無論何種情況下,都要快一秒打開艙門。由於無法模擬高溫狀態下開艙情景,李濤只好拿高壓鍋加熱後進行模擬開艙洩壓訓練。通過減壓閥洩壓時發出的“嘶嘶”氣流聲,他逐漸學會了用氣流聲來判斷艙壓平衡狀態。後來,他創造了30秒內打開艙門的紀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