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項目進行過程中,由於進度拖延、設計中採用了大量不成熟的新技術,採購量一減再減都影響著最終價格。當初F-35之所以會只定了3000~5000萬美元的單價,其實是建立在聯合研製和盟國大量採購的基礎之上。但由於多個盟國對F-35價格暴漲、研製進度嚴重拖延表示不滿,未來更不排除減少採購數量的可能,然而採購數量的減少也就意味著每架飛機要負擔更多的研製經費,結果成本控制陷入了更加嚴峻的惡性循環。
截至目前,F-35的平均單價仍然超過1億美元,儘管洛馬公司近期發布消息稱該項目的總費用將有可能從原來預計的1萬億美元降低到8600億美元,從而可以使戰鬥機的單價大大降低,但是目前也只有F-35A的單價低於1億美元,而F-35B和F-35C都高於這個價格。
F-35項目告訴我們,面對冷戰後新的安全環境所帶來的嚴峻挑戰,受美國安全戰略全面調整的驅使,美國國防工業體制發生了顯著的適應性變化,這種變化對於美國而言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也為全球軍事工業的發展指明了一個大體方向、提供了一個可供借鑒的範例。
一些啟示值得深思
作為一個空權至上的國家,美國憑借著強大的空軍稱雄半個多世紀,對該領域的任何決策失誤都會造成難以挽回的後果。然而,將所有的先進技術以及海、空的要求都集合在一架不算大的單發飛機上,這是非常困難的,就像一個嬰兒的誕生,需要母親做出十月懷胎的辛苦努力一樣。但最終的F-35卻並不是一個健康的嬰兒,超重、成本過高,還有一大堆惱人的技術問題。所有這些還需要技術人員的智慧來解決。不過這辛苦並不只是單單出自於飛機自身,還有來自於美國國會和媒體的持續關注,從選擇的承包商到不切實際的高度通用性,從生產計劃的延誤到單機成本的暴漲,每個方面都有足夠的噱頭,當然還有國會內的刺耳反對之聲,公眾激烈的反應充斥著美國媒體。面對著一方面要盡量控制成本,另一方面還要解決新技術帶來的困難的雙重壓力,無論是美國軍方還是洛馬公司都是非常痛苦的。雖然目前還沒有危及整個項目的發展,但這種危險曾一度瀕臨爆發。美國防部並非第一次在先進開發項目接近裝備部隊階段喊停,早些年的DDG-1000“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RAH-66“科曼奇”直升機,2008年FCS系統大部分落馬,而F-35一度也被諸多專家看做這類清單中的又一個項目。
發生在F-35項目中的一切,實際上具有強烈的啟示意味。特別是對於我國依然在追趕世界先進水平的航空工業來說,美國的這些經驗恰恰表明,如果在適當的時機如果不能果斷地走自己的路,實現超越,單是追趕,那是沒有出路的。在技術起點遠遠落後的情況下,跟隨潮流也許可以避免技術上的彎路。如果作為臨戰前的技術路線,也許可以迅速形成戰鬥力。但追蹤發展和漸改加針對性趕超在本質上是過渡性的發展戰略,如果作為長期的發展戰略,遲早是要走入瓶頸的,盲目的追趕不僅被動,而且可能跟著別人誤入歧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