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島鏈”問題上,我們既要有憂患意識和防範准備,也要保持理性和豁達。 |
但由於冷戰時期蘇聯海軍非常強大,“島鏈”從未真正封鎖住蘇聯海軍進入太平洋的步伐。所以,把“島鏈”和“封鎖”對等,一定程度上放大了美國構築“島鏈”的戰略能力。近年來,關於“島鏈”對中國安全威脅的論述頗多,其中不乏形勢嚴峻的描述。隨著蘇聯解體和中國的快速崛起,美國“島鏈”戰略的指向已經由針對蘇聯轉向防範中國,這種安全威脅主要體現在兩點。
其一,美軍在“島鏈”上成體系的軍事存在削弱了中國對周邊海上問題的戰略管控能力。美軍起到了“楔子”的作用和戰略威懾的功能,“島鏈”影響中國解決台灣問題,使“島鏈”國家視美軍為平衡中國力量的工具,進而增加了中國解決東海、南海領土爭端的難度和複雜性。
其二,美日等國借助“島鏈”上的軍事力量,對中國海空軍以及商用船只進出“島鏈”進行嚴密監視。美日等國在“島鏈”上建立防空警報體系,在重要島嶼設立各種監聽系統,並專門針對中國潛艇設置水下、水面和空中三道監視網。借助“島鏈”,美日等國一方面竊取了中國軍事力量的大量技術情報,同時也能根據解放軍的軍事行動分析研判中國的戰略規劃,對我國戰略安全構成威脅。
“島鏈”的戰略意義有限
可以預見,隨著美國對亞太地區關注度的提升,在相當長時間內,“島鏈”會被不斷強化,這是我們必須警惕的。但同時,也不能誇大“島鏈”對中國的影響。這需要我們從宏觀層面理性看待“島鏈”威脅。
其一,冷戰已經成為歷史,如果說“島鏈”在冷戰時代是東西方陣營涇渭分明、充滿敵意、一觸即發的分水嶺的話,那麼現在,美國儘管有借助“島鏈”對中國進行防範和遏制的動機,但接觸、合作、共融也是中美關係的另一個主要方面。
其二,美國在相當長時間內的核心戰略仍是稱霸全球,“島鏈”只是其統禦全球戰略中的一個布局點,而並非居於美國安全戰略的峰點,而且這個點是一個歷史的存在,並非新近設立,儘管有局部的調整,但它仍屬於戰略慣性的產物。
其三,美國打造的“島鏈”在針對中國之外也有其他豐富的內涵。美國借助“島鏈”在亞太安營扎寨,可以鞏固同盟關係,維繫在東南亞的影響力,同時,對於日本這個帶有侵略傳統的區域強國來說,美國也有牽制和套牢、防止離心傾向的用意。
即使單純從“島鏈”針對中國的角度來看,其戰略能力也是有限的。第一,“島鏈”對中國海上通道的封鎖更多體現在“潛在性”上。布熱津斯基在《大抉擇》中曾表示:“亞洲各主要國家的經濟生命力都毫無例外的依靠海上貿易能夠自由出入的兩三個主要港口,只要用幾顆磁性水雷擋住上海、橫濱、或者孟買港口的通道,就可以使中國、日本或者印度陷入停頓。”由此,借助“島鏈”封鎖中國海上通道也就往往被視為“島鏈”的巨大威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