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正如《布熱津斯基之“過”》一文中論述的,高傲的布熱津斯基總是有一廂情願的色彩,如果美國對中國的生命線進行封鎖,那無疑兩國直接進入你死我活的敵對狀態,而對於中美這樣的核大國來說,其戰略資源和戰略手段都是十分巨大和多元的,如果兩國進入生死對抗局面,那麼“島鏈”將瞬間變為相對較小的戰略選項。
第二,從軍事意義的角度看,現代高技術戰爭最突出的特點就是非接觸、非對稱,數千公里之外就可發起精確打擊,戰場縱深比過去有了數量級的放大,這就使得中國越過“島鏈”屏障而攻擊更有戰略價值的目標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此外,美國布局的“島鏈”對中國的逼迫和抵進,在增加中國軍事安全壓力的同時,客觀上也很可能成為送上門來討打的對象。
第三,“島鏈”本身也並非十分穩固的整體。“島鏈”是由美國主導的、一對多式的聯盟體系,儘管美國對“島鏈”國家有一定的影響力,但太平洋沿岸國家間錯綜複雜的關係和戰略需求決定了“島鏈”很難成為針對中國的鐵板一塊。“島鏈”國家作為東亞經濟圈的成員,大多與中國有著緊密的合作關係,它們遏制中國的動機並不比美國強烈。此外,“島鏈”國家之間也存在著矛盾和不信任,這無疑是削弱美國依托“島鏈”遏制中國戰略的重要因素。
務實有力巧妙應對“島鏈”
在應對“島鏈”的問題上,我們應當做到“戰略上藐視,戰術上重視”,既不盲目輕敵,也不舉輕若重。要通過務實、有力、巧妙的戰略運作,不斷擴大自己的戰略主動,增大自己的回旋空間。
首先,要在戰略話語上對“島鏈”脫敏。當前,“島鏈”在中國和國際上都是一個高頻和敏感的詞語。事實上,對於中國來說,當中國海軍駛出“島鏈”時,輿論沒有必要歡呼“中國已經肢解了‘第一島鏈’”,因為不論我們駛出與否,“島鏈”本身還是事實存在,談不上“肢解”;而對於美日等西方國家來說,每當中國海軍駛出“第一島鏈”,它們就表現出極大的心理不適應,隨之就是“中國威脅論”等謬論的反彈,似乎中國海軍只能在“島鏈”內活動。凡此種種,都是因為“島鏈”的概念經過幾十年的戰略描述,被過分政治化、標簽化、先驗化。
“島鏈”的概念是美國人設定的,中國不能總是跟著別人的話語議程走,而是要以戰略豁達的姿態使之政治和軍事意涵淡化,給國內和國際公眾進行脫敏處理。正如中國外交部官員公開表示的:並不認為任何人有能力在亞太地區構成對中國的包圍圈,也不認為亞太有多少國家願意成為包圍圈的一部分。
其次,要特別加強海空戰略力量建設。以往中國海軍只能在“島鏈”以內的近海活動,最主要的原因還是遠海作戰實力不濟。21世紀是海洋世紀,特別是居於太平洋共同體的國家將成為世界政治和經濟中心。正是在這樣的地緣觀念下,美國、俄羅斯、日本、印度等國都愈發重視海空戰略力量建設,以期在未來的海洋博弈中占據更大主動。特別是美國近年提出“空海一體戰”作戰構想,主戰場就設想在中國南海,假想敵直指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