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2月11日電/12月8日,教育部基礎教育一司司長王定華對外表示,教育部準備近期出台義務教育階段小升初就近免試入學的指導意見、關於做好19個重點大城市義務教育階段小升初就近免試入學的通知,已經出台關於指導北京市義務教育階段小升初就近免試入學意見。不允許拿著各種等級證書當作進小學和初中的“敲門磚”。王定華還強調“以改革的精神推動解決包括首都北京在內的小升初階段當前存在的問題”。
義務教育階段免試入學,是世界各國的教育原則。在我國,早在1986年,就被寫入了第一次制訂的《義務教育法》。在2006年重新修訂並實施的《義務教育法》第十二條中明確規定:“適齡兒童、少年免試入學。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保障適齡兒童、少年在戶籍所在地學校就近入學。”
但具體情況如何?以北京為例。
儘管北京市多次制訂政策要求“小升初”免試就近入學,但具體落實情況卻南轅北轍。從2008年開始,由於教育主管部門把制訂“小升初”政策的權力下放到各區縣,北京市教委出台的“小升初”政策中,只有就近入學和特長生兩種基本方式,但各個城區出台了多種入學方式。
21世紀教育研究院的研究人員把調查得來的數據匯總,最後得出的數字讓人大吃一驚:2010年,北京市8個城區“小升初”入學方式竟高達15種。隱性和變相的考試已經壓倒了免試入學,包括特長生、推優、條子生、共建生在內的入學方式,以權擇校、以錢擇校、以優擇校,似乎成為“小升初”的主流。
近兩年,原有的入學渠道沒有變化,卻新增了學校的幾種挑選方式。在五年級學生中提前選拔初中生成了幾所熱門學校競相爭奪生源的新手段。此外,依據各種證書,獲得各個學校入校的單獨測試,也成了一條主渠道。入學是考試選拔,進校後再把學生分類,也成了各校的通用辦法。現在不少示範性初中校,都存在數學、英語等各類“實驗班”。
多年來的各種強調,規定、政策的出台等,不僅沒有使北京小升初亂象得到治理,反而更加複雜混亂。面對中學教育資源、教育質量的不均衡,家長從現實考慮出發,不敢放鬆對孩子的考試壓力,使學校減負,家長課外增負,成了一個無法打破的怪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