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更為關鍵的是,最新版的殲-20也沒有采用國際領先的矢量發動機技術。 |
但回想一下,俄羅斯曾經胎死腹中的米格1.42和S-47“金雕”,早已為該國留下了寶貴的技術遺產,使得T-50的研製得以突飛猛進;而且俄羅斯人並不急於設計一款如同F-22一樣科幻的五代機,而是直接把現有的尖端技術套用到一個新的殼子裡,在發動機問題上就直接用了現成的117S,並沒有專門研發一款五代機專用發動機。其實,按照俄羅斯的思路,與其花費心思去研製一款看似科幻的五代機,倒不如把尖端技術集成一下,造出一款所謂的五代機,然後拿到印度、印尼、巴西等國家,套取聯合研製資金或開拓未來市場,如此做法更加現實、更加經濟實惠。
相比之下,中國殲-20走的道路與美國F-22的有些相似,走的都是從驗證機-原型機-量產型的路子。F-22的研製階段大致可分為兩個階段,分別是YF-22的演示驗證階段和工程製造發展階段。在工程製造發展階段,F-22一共造了9架測試機,編號從4001到4009。在生產速度上,也是“越造越快”,從1997年到1998年,只有一架測試機,1999年造了兩架,2000年則生產了3架。從這一點上來看,只建造了3架原型機的殲-20或許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按照中國目前的戰鬥機製造水平,想要在短時間內像美國一樣造出一款世界頂尖的五代機還有一定的難度,尤其是發動機的問題;但如果想像俄羅斯那樣走“捷徑”,也不現實。於是我們可以看到,殲-20在研製上走的是被網友稱之為“小步快跑”的策略。而這種“小步快跑”的策略,在殲-10系列戰鬥機的研製上我們已經能夠看到。
近日,新一架量產型殲-10B戰鬥機的試飛照片曝光。軍迷發現,從2013年12月中旬首架量產型殲-10B曝光以來,已有6架殲-10B戰鬥機現身,而安裝了“太行”發動機的殲-10B也在不停測試,相信不久後這款發動機也會安裝到量產型的殲-10B上。相比殲-10原型機,殲-10B的進步是顯著的,比如DSI進氣道、AESE有源相控陣雷達等等。殲-10戰鬥機的誕生是在我國急缺第三代空優戰鬥機的局面下緊張研製的,在批量服役後該機型的改進工作從未停止,由此誕生了殲-10B。這種在掌握了新的技術後,對現有機型進行一定改動和升級,就是“小步快跑”策略的精髓。
運用到殲-20上,就是可能先用先進國外發動機為殲-20的首個批次“定型”,從而比較迅速的形成戰鬥力。一旦國產五代機專用大推力發動機獲得突破,立刻應用到新一批的殲-20戰鬥機上。目前網絡上流傳的未來將裝備殲-20的渦扇-15發動機,單台最大推力能達到傳說中的161.86千牛(美國F-119發動機為155.68千牛),那麼殲-20的性能還會有顯著提升,或許到那時,我們應當稱之為殲-20A或者殲-20B。所以,目前我們看到殲-20上暫時安裝有俄制發動機,無需感到沮喪,相信中國軍工,能讓我們在不久的將來在國產新一代戰鬥機上看到強軍夢成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