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事者說】旅長張永明:演習雖然“嗆了水”,但真正讓部隊受到了觸動、得到了鍛煉,找准了“短板”。
首先,戰場不論“資歷”。作為一支經過邊境自衛還擊作戰和邊境防禦作戰檢驗的裝甲部隊,過去總以為有“發言權”。殊不知,在信息主導下,傳統作戰力量與新型作戰力量有機融合,陸軍制勝機理已“別有洞天”;其次,戰場不講“可能”。從遠程投送、戰場機動到實兵對抗,從兵力運用、火力調配到後裝保障,每個環節都要經過精確計算、精准指揮、精密協同,任何的可能、大概都將導致部隊混亂;最後,戰場不信“同情”。在7支參演部隊中,我部編制實力最少、武器裝備最老、投送距離最遠,原以為總部會給點同情分。但是,總部從實戰出發,1230公里摩托化行軍距離一點不少,攻防對抗藍軍一點不讓。
一次思維“衝擊波”
“跨越—2014·朱日和”系列演習首戰。參戰單位:北京軍區27集團軍某裝甲旅。
【鏡頭回放】5月20日至27日,該旅參加演習,既擔負先行試點論證任務,又同步接受能力檢驗。
【當事者說】旅長侯明君:演兵場硝煙已散,但這場演習,對實戰化訓練帶來的“衝擊波”和革命性影響仍鐫骨銘心。
打開了作戰準備“塵封已久的鎖”。真打實抗,多年束縛著戰鬥力“腿腳”的形式主義,被真、難、嚴、實的實戰準備完全取代。
堵住了實彈檢驗“假把式的路”。實彈檢驗不再擺練“圖好看”,目標的發現靠真本事偵察,火力的區分靠指揮員臨機指揮,徹底解開了羈絆多年的思想“索套”。
磨礪了破難攻堅的“創新之劍”。特別是開發研製的北斗用戶機的圖形功能和指揮機報文六大功能拓展系統,解決了動中“看得見、傳得准、控得住”的老大難問題。
剔除了消極保安全的“緊箍咒”。演習歷經酷暑天氣考驗、高難險地形機動等,部隊沒有因保安全而犧牲戰鬥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