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解放軍報》報道,前線指揮部下設指揮協調組、政治工作組、聯勤保障組、裝備保障組,這些小組各負其責。同時,根據記者了解,參與救援的各軍種也會成立相應的領導小組進行統一指揮,抵達前線後需要接受前線指揮部的統一指揮。
本報對近年來軍方在大型自然災害救援行動中指揮體制進行了歸納,分析發現軍方在汶川抗震救災期間的指揮體制得以沿用。這些大型自然災害包括四川汶川地震、青海玉樹地震、甘肅舟曲特大泥石流、四川雅安蘆山地震以及剛剛發生的雲南魯甸縣6.5級地震。
但是,根據災害規模以及投入兵力的大小,這四級指揮體制會發生調整變化。比如在這次的雲南魯甸縣6.5級地震中,經總參謀部批准,成都軍區成立了抗震救災前線指揮部,分魯甸、巧家、會澤3片建立責任區。
總參謀部、總政治部聯合指示中沒有出現總部抗震救災指揮組的字樣,指出救災部隊在雲南省抗震救災指揮部統一領導下。相比,在汶川地震期間,軍隊和武警部隊的抗震救災由成都軍區統一組織指揮,在國家抗震救災總指揮部和中央軍委的指揮下。
此外,在青海玉樹地震期間,四總部也成立了抗震救災指揮協調組,並向震區派出前方工作組,指導協調軍隊和武警部隊的救災行動。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無論是幾級指揮體制,搶險救災行動中軍地都進行了密切合作、聯合指揮。
兵力調配 採取就近原則 專業兵種作用凸顯
龐大的救援部隊是如何構成的,遵循了哪些規律?綜合5次大型災害的兵力結構,本報發現,在執行非戰爭軍事行動中兵力調派採取了就近原則;此外, “專業性”的重要性越來越凸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