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河先要解決“橋”和“船”的問題——
給“夜老虎”換新牙
仗怎麼打,兵就怎麼練;仗怎麼打,環境條件就應該怎麼建。8月中旬,太行山麓某綜合訓練場。趁著夜暗,一場加強摩步連夜間進攻戰鬥對抗演練再次拉開帷幕。
此次演練不一般:參戰紅方官兵除了按要求戰鬥著裝外,還佩戴了人裝電子身份標簽和定位傳感器。相比之下,參戰藍方竟無一兵一卒!饒是如此,紅方官兵卻不敢有絲毫怠慢,一招一式都按實戰要求規範戰術動作,生怕出現差錯。
沒遇見作戰對手,官兵為何還如此小心翼翼?“藍方其實是按戰術要求配置的靶機,不僅能夠模擬實體人員裝備對紅方實施攻擊,還能夠將系統生成的對抗裁決指令實時傳送導演部,並以聲音、燈光和發煙等形式反饋給參演人員。”演練指揮大廳內,在此督戰的副旅長劉鴻麟向記者揭開謎底。
年初以來,他們積極協調上級,與7家科研單位合作,建立起了一個具備隨機導調、實時顯控、模擬交戰、精確裁決的“分隊夜間戰術綜合訓練場”,解決了訓無環境、練無對手、評無手段的難題。
提高夜戰能力是一個系統工程,營連不能老盯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過去,不少單位認為夜訓“組織難度大、不願訓,保障條件差、訓不了,作戰研究淺,訓不實,風險系數高、不敢訓,考評力度小、訓不嚴”,導致夜訓水平還停留在“高抬腿、低貓腰、輕落腳”的低層次,已完全不能適應信息化條件下的夜戰要求。
“一味等待夜戰裝備配發,必然耽誤大事;消極等待戰事來臨再訓,必然一敗塗地!”給“夜老虎”換新牙,面對部隊夜戰能力的差距,該旅黨委圍繞信息化條件下夜間訓練訓什麼、怎麼訓、如何保等問題,主動作為,聚力攻關,整合上千個夜訓課目、創新20餘項新訓法戰法、革新數百件夜訓器材,從單兵到各個層級,從戰鬥到保障各個專業,構建了全員額、全要素、全裝備、全過程的夜戰訓練體系,找到了戰鬥力提升的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