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院士講座有人睡倒誰之過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09-18 14:22:26


  9月16日下午,92歲高齡的國家科技最高獎獲得主吳良鏞一手拄著拐杖,在工作人員的攙扶下,一步步緩緩走上人民大會堂報告台,堅持站著35分鐘作完了以《志存高遠 身體力行》為題的報告,但放眼台下,大批後排學生一片片“倒”下,趴在桌上睡去。(中青在線9月16日)

  在講座上“睡倒”的學生並非多數,但報道被多家媒體轉載,並引發爭議。有的微博在轉發時評論說,“其實不論是否自願,即便內容枯燥,傳達出來的希冀卻是真切的吧?起碼要做到對場合的尊重,對知識人才的尊重。年輕一代應該反思:不修身,何以修學業?”

  此情此景,的確讓人不是個滋味。何況吳院士已是92歲高齡,德高望重的科學家,新入學的研究生們總該有起碼的尊重吧?而且報告的時間只有短短的35分鐘。因此,研究生們的這一睡,不但引發了“不修身,何以修學業”的質疑,也讓主辦方面子上有點掛不住。

  能邀請到吳良鏞院士這樣學問、學風俱佳的科學家,宣講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確實非常難得。但根據一些報告會的舉辦慣例,不管報告內容聽眾是否感興趣,確保報告會的上座率,幾乎成了報告會首要完成的任務。因此,發票、組織聽眾、考勤等,就成了報告會的一項重大工作。很多時候,決定一場報告會舉辦的效果,不是報告會內容本身有多精彩,而是上座率是多少,至於這些被組織來的觀眾,是否出於自願,是否對報告內容感興趣,就不是主辦方的關注重點了。

  按說,以吳良鏞院士在學界的影響力,他出來作報告,應該會有很多各界人士自發前往聽講的。如果面向社會發布其報告會消息,在高校雲集的北京,恐怕會一票難求。筆者所在的城市南京有個已經舉辦了10年的“市民學堂”,每次邀請專家學者作報告,能容納1200多人的會場都擠滿了前來聽講的市民。遇上名氣稍微有點大的專家學者,會場的走廊甚至講台上,都坐滿了市民。如果吳良鏞院士能在“市民學堂”上作報告,現場會有多火爆,筆者能夠想象出一二來。是“市民學堂”的報告場場精彩?還是主辦方組織有方?或者是南京市民比北京的研究生更“修身”?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