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美國在十多年前同意為台灣建造八艘柴電潛艇,但美國造船廠已經不再建造柴電潛艇,歐洲也不願意冒著破壞與中國關係的風險為台北建造潛艇。蒙哥馬利稱,雖然台灣稱他們考慮在本土建造潛艇,但卻面臨著成本問題。目前建造四艘潛艇所需成本約為50億美元,而當前台灣人力資源成本正因義務兵役制向全志願兵役制轉移在不斷上升。
蒙哥馬利還質疑台灣是否能夠有效對抗中國,是否能夠以足夠快的速度培養自己的潛艇人員,使之能夠在戰鬥中熟練操作潛艇。在任務對島攻擊中,台灣潛艇可能只會搭載“相對有限的有效載荷,而且由於港口會受到破壞,所以可能無法再次添裝彈藥。”蒙哥馬利稱,為了更好的防禦台灣,投資發展微型潛艇和無人水下潛航器,可能是一種明智的選擇。
成斌指出,在如何發展潛艇工業方面,印度的經驗可能會為台灣提供一個範例。
同為華盛頓戰略與預算評估中心防禦專家的伊斯坎德爾·拉赫曼指出,為了實現在國外設計及援助的條件下,在孟買及其他港口的本國造船廠建造攻擊型潛艇和彈道導彈潛艇,印度制定了一個為期十年的時間表。
他指出,印度在認識到中國核動力潛艇在印度洋的存在日漸增長的同時,還把鄰國巴基斯坦視為其主要軍事競爭對手。巴基斯坦擁有5艘現役潛艇,但正在試圖從中國再採購6艘。雖然印度海軍戰略要求列裝24艘潛艇,但其海軍依然致力於發展“以航母為中心的”作戰能力。目前印度海軍只有11艘可執行軍事任務的潛艇,15年來一直沒有新增潛艇。拉赫曼還指出,未來印度面臨的水下-水面作戰挑戰有可能會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