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該團官兵在新建的心理行為訓練場上組織訓練。 |
中評社北京2月8日電/電磁分隊多點干擾,裝甲力量快速突擊,步兵分隊穿插滲透……寒冬,賀蘭山下,一場近似實戰的合成營對抗演練激烈展開。一個團級單位的訓練場上,呈現出了多兵種、多要素同時排兵布陣的場景。
解放軍報報道,“實戰化訓練需要條件支撐,練兵打仗離不開近似戰場的訓練場。”該團領導介紹說,近年來,他們通過加強訓練設施建設,不僅解決了高強度練兵帶來的訓練場地緊缺問題,而且使以往只有在上級訓練基地才能展開的訓練課目,如今在團里就能經常性地開展,訓練效益得到明顯提升。
實戰化練兵遭遇“場地之困”
說起當初因訓練設施缺乏而影響訓練課目開展的事,該團不少官兵感觸頗深。
那時,障礙課目訓練,一個連隊還沒練完,好幾個連隊已經在“排隊”;小兵種專業訓練,由於缺乏訓練設施個別課目只能簡單走過場……一些營連主官坦言,如何協調訓練場地曾一度是他們制訂和落實訓練計劃時最頭疼的事情。
一些訓練“打折扣”的現象也由此產生。由於團里沒有正規的偵察兵綜合障礙訓練場,警偵連平時只能在400米障礙場上進行模擬訓練。後來,該團參加上級組織的實戰化演習,面對導演組給出的“敵情”,警偵連連長楊頎派出偵察分隊前出驅殲“敵人”,結果鎩羽而歸。複盤檢討,楊連長一臉委屈:導演組給出的5米高“梯牆”,跟平時訓練用的“高板牆”完全不一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