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6月22日電/《日本時報》網站6月16日發表題為《讓日本大學成為真正的全球參與者》的文章,文章稱,如果日本希望提升在全世界的形象,提高大學的教學質量,就必須更加重視小組討論、辯論和公眾報告。文章內容如下:
中國和日本之間的力量對比正在向中方傾斜。我在這裡所說的力量對比並不是指南中國海的島嶼爭端,而是高等教育培養的人才。根據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副刊》不久前公布的亞洲大學排行榜,中國在高等教育方面已超過了日本。除了東京大學仍然名列前茅外,中國上榜大學的數量已多於日本。中國的兩所頂尖高校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分別排在第四位和第五位,領先於目前排名第九的京都大學。
我曾在北京的清華大學任教,學生的英語水平令我大為驚嘆。他們都有與中文名字相配的英文名,而且可以熟練瀏覽英語媒體、閱讀學術期刊。
學習英語在中國被視為進入世界的門票。在清華大學,我從未感到英語被視為一種舶來語,或被視為對中國歷史和文化的威脅。對這些志存高遠的中國大學生來說,英語是助力,而不是負擔。
其中許多學生請我給他們寫推薦信,借此進入美國名校。他們不考慮任何排在50名之後的學校。他們的學術抱負豐富了我的科研成果。我常常在校外的星巴克咖啡館和他們見面,討論他們的理想和職業志向。我們用國際化的英語熱切地交流。
我與許多中國大學生的接觸,在某種程度上說明了中國在21世紀的全球崛起,這些已經被中國甚至是亞洲頂尖大學錄取的學生仍不滿足,把目光投向中國之外的機會。
與此相對照,我也曾在數個日本大學任教,但很少遇到向我咨詢海外求學深造的學生。在課堂上也很少有人提問。與學生常常提問的中國課堂相比,日本的教室十分安靜。
我知道人們對這一現象的所有解釋,諸如日本學生重視準備考試、不提倡向老師發問等文化傳統的差異。我已習慣了學生們的安靜,但這仍讓我感到氣餒。
簡而言之,如果日本希望提升在全世界的形象,提高大學的教學質量,就必須更加重視小組討論、辯論和公眾報告。
如果把全球化比作一個人,那他應當是一個外向的人,善於和人交流並說服別人,而英語將是人際溝通的工具。
這種善於在公眾場合作報告的全球化“人”並非日本的文化現象,日本在傳統上一直厭惡善於言辭的人。儘管有這樣的傾向,日本是可以改變的,可以進一步擁抱全球化。
過去幾年,政府出台了更協同的方案來推進日本大學全球化。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呼籲在2020年建成10所躋身全球百強的大學。這是個不太可能實現的目標,但並不意味著日本應該把目標放低。
日本的大學可以具有全球競爭力。這要求人們以少贏多。目前日本有700多所學院和大學,這是個無法持續發展的數字。日本應當關閉部分沒有競爭力的大學,並至少把外國教師的數量增加到現在。
(來源:參考消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