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7月31日電/伊朗與伊核問題六國(美國、英國、法國、俄羅斯、中國和德國)7月14日在維也納達成歷史性的伊核問題全面協議,西方國家近日頻頻對伊朗拋出外交“橄欖枝”。然而,伊朗和西方真的“解凍”了嗎?
最近,伊朗的外交舞台熱鬧非凡。7月20日,德國副總理兼經濟部長加布里爾率領60人的商務代表團訪問伊朗3天,與伊朗經濟界召開聯席會議。德方代表團中包括西門子、戴姆勒等知名企業的代表。
7月28日,歐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級代表莫蓋里尼前腳剛到,次日法國外交部長法比尤斯後腳便抵達德黑蘭,與伊朗石油部長商討經貿合作,法比尤斯還邀請伊朗總統魯哈尼年底訪問法國。
西方高級官員接連到訪,在伊朗與西方的外交史上實屬罕見。然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積怨已久”的雙方關係想要“解凍”,勢必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目前的幾次外交接觸也表現了局限性。
首先,雙方目前的交流僅僅局限在經濟、技術等領域,少有涉及政治軍事層面,而經濟技術交流的真正落實尚需時日。在伊朗議會和美國國會批准伊核協議後,伊朗還需向國際原子能機構就伊核活動“可能的軍事用途”進行匯報。只有國際原子能機構認可該匯報後,西方才會開始解除對伊朗的制裁,而這個時間預計在今年底或明年初。而德國與法國的伊朗之行並未簽署任何商業協議,雙方的交流僅僅停留在“紙上談兵”的階段。
其次,伊朗與西方之間隔著意識形態、歷史宿怨和地區事務分歧等“鴻溝”,雙方的政治和解注定經年日久。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7月15日在電視講話中稱,伊核協議不會改變伊朗與美國及其地區盟國的關係,伊朗將繼續援助敘利亞政府、黎巴嫩真主黨、巴勒斯坦民眾和也門胡塞派武裝等地區夥伴。而加布里爾到訪德黑蘭時表示,伊朗始終不承認以色列生存權利的做法將影響兩國的經貿關係。
最後,作為西方國家代表的美國並未顯示出放鬆對伊朗的警惕。在伊核問題全面協議達成後,美國總統奧巴馬曾表示,將給予中東盟國更多軍事安全方面的支持,以抗衡來自伊朗的威脅。美國國務卿克里將於8月3日會見沙特等海灣國家領導人,向他們解釋伊核協議。可以預見,在沙特、以色列等盟友的壓力下,美國對伊朗關係的每一步改善都將走得小心謹慎。
儘管伊核問題全面協議令伊朗與西方的外交關係初露曙光,但伊朗與西方的“和解之路”依舊漫長。
(來源:新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