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陸基飛行相比,艦載飛行面臨的最大難題是著艦有效區域僅長36米、寬25米,必須把調整飛行的戰機著陸誤差控制在前後不超過12米、左右不超過2米,才能使飛機尾鈎順利掛住阻攔索,實現安全著艦。
飛行員需要通過數百次的陸基模擬起降訓練,才能熟練掌握。
伴隨著綽號“飛鯊”的殲-15飛機陣陣轟鳴,年輕的張超開啓了“加力模式”:
加入艦載戰鬥機部隊6個月時,他追平了訓練進度;10個月時,他第一次駕駛殲-15飛機飛上藍天。所有的課目考核成績,都是優等。
“張超進步快,是因為他特別用心。”一級飛行員丁陽記得,有一天,飛完教練機,張超有個疑問,先是在餐廳和他討論了半個小時,覺得還不清楚,吃完晚飯又跟著到宿舍,一直討論到十一點半才離開。
可丁陽剛躺下,張超又來敲門了,笑呵呵地說著抱歉,“有個問題想不通,睡不著”。兩個人站在門口,直到把問題弄清楚,張超才滿意地回屋休息。
那些日子裡,和張超同宿舍的艾群記得,每次飛行結束,不管飛得好壞,張超聽完教員對自己的講評,總會跑去“蹭”戰友們的講評,用來檢查對照自己。
在某艦載航空兵部隊戰鬥的411天裡,張超起降數量是其他部隊戰鬥機飛行員年均水平的5倍以上。
“他的技術狀態非常穩定,上艦指日可待。”戰友們都這樣說。
然而,就在上艦飛行的夢想即將實現的時候,張超卻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