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時期,為了應對蘇聯的導彈威脅,保護美國本土人口密集地區以及核力量的安全,美國開始研制反導系統。20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先後研制部署有“奈基-宙斯”“奈基-X”“哨兵”“衛兵”等反導系統。由於費用高、系統生存能力差、攔截數量有限,這些系統很快就被拆除。1983年,為了使蘇聯的核武器“成為無效的武器”,美國提出戰略防禦計劃,即“星球大戰”計劃。蘇聯解體後,美國於1993年將“星球大戰”計劃改為彈道導彈防禦系統。該系統包括用於保護美國本土的“國家導彈防禦系統”和用於保護美國海外駐軍及相關盟國的“戰區導彈防禦系統”兩個部分。
2001年,美國又將“國家導彈防禦系統”和 “戰區導彈防禦系統”合二為一,統稱“導彈防禦系統”。2004年,美國正式在阿拉斯加州格裡利堡部署地基攔截導彈。2010年,美國決定在歐洲分階段擴大部署反導系統。兩年後,又提出分階段建立亞太反導系統的構想。2013年,美國再次調整導彈防禦計劃,決定在阿拉斯加新增14個地基導彈攔截裝置,以應對未來遠程導彈威脅。
美國反導系統采取陸海空基多系統全程攔截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六大系統:
一是用於攔截洲際導彈的“陸基中段防禦”系統(GMD)。該系統研制於1997年,主要對來襲導彈實施高層中段攔截,重點是保護美國本土免遭戰略彈道導彈的襲擊。2004年,布什政府宣布該系統具備初始作戰能力。但系統沒有經過充分能力驗證,實際效能受到質疑。為此,美國正在采取系統部署與先進技術均衡發展、進行更多綜合試驗等舉措提高系統的可靠性。
二是用於攔截中遠程彈道導彈的“宙斯盾”反導系統。主要對飛行中段下降階段的來襲導彈實施攔截,重點是保護戰區內美軍免遭敵軍戰役戰術彈道導彈的打擊。其攔截導彈主要有“標准-2”“標准-3”“標准-6”等系列導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