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妙何在?
“創新好不好,要看標準硬不硬。”該旅領導說:“這標準那標準,關鍵要立起戰鬥力標準,用這把尺子量長短,才會讓創新成果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戰鬥力!”
其實,旅領導的話也並非首創,而是該旅歷屆黨委形成的共識。曾經,他們也走過彎路。面對信息技術高度集成的導彈武器裝備,官兵們創新熱情都很高,可一拿起創新這把“槍”,大家卻不知將“准星”瞄向哪裡。
群眾性創新活動開展之初,一份份課題報告擺上旅領導案頭:有的追求“高大上”,一心想著獲大獎;有的打著追蹤潮流的幌子,瞄准的卻是“市場”;有的花了不少心思,卻只停留在“鍋碗瓢盆”上;還有的抱著交差心態東拼西凑貼標簽……
“基層官兵身處戰鬥力建設的一線,精力容不得干擾分散。創新好不好,戰場說了算!”該旅及時制訂下發《開展群眾性創新活動實施意見》,立起一道“門檻”:創新必須聚焦打仗靶心,著眼破解部隊戰鬥力建設的重難點問題。
何謂重難點問題?該旅技術室高級工程師廖飛鵬向記者講起了一段創新經歷。
那年,部隊兵分多路同時執行幾項重大軍事任務,訓練彈數量不足的問題凸顯。廖飛鵬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他帶著幾名技術骨幹,把床鋪搬到裝備庫房,一次次測量計算,一回回推理論證,歷時半年多研發出某型仿真訓練彈和瞄准適配器。這一成果不僅實現了操作訓練全部功能,還對遠程控制、參數運算等進行了設計優化。
很快,一批自主研發的仿真訓練彈投入使用,滿足了該旅所有發射單元同步訓練的需要,發射單元作戰能力和整旅合成訓練效益大幅提升,為完成整營突擊、整旅突擊任務奠定了扎實基礎,成果被上級全面推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