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圖) |
中評社北京11月11日電/到火箭軍某導彈旅采訪,一個消息令人欣慰:該旅一項創新成果,雖然在10年前就獲得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但旅黨委堅持跟隨武器裝備升級換代的節奏,不斷完善改進。如今,第三代數字化創新成果已在演兵場上嶄露鋒芒。
解放軍報報道,幾屆“班子”接力,10年堅持不懈,只為創新之果落地生根。正如該旅一位領導所說:“創新成果有沒有用、有多大用,最終由戰場說了算,武器裝備不斷升級換代,創新哪能原地踏步!”
讓創新之果落地生根,何處為“地”,如何生“根”?該旅幾年前的一份調研,折射出不少基層部隊創新成果面臨的窘境——
有的與運用脫軌,創新活動追求“數量規模”,重立項、輕運用,成果看似不少,但大多束之高閣不能“落地”,成了水中月、鏡中花。
有的與戰場脫節,關起門來搞創新,錢花了、獎也拿了,結果用起來才發現根本不好使,到頭來“竹籃打水一場空”。
有的與發展脫鈎,數年磨一劍,但由於不能因勢而變,結果成果一出爐就“落伍”,枉費人力物力……
那次調研之後,該旅專門組織了“如何讓創新成果落地生根”的大討論。析事明理、凝聚共識,近幾年的創新實踐,讓官兵們深刻認識到:創新之果落地生根,“地”就是未來戰場,“根”就是戰鬥力;創新的“根”扎得越深,戰鬥力建設的“枝葉”就越茂盛。
采訪中,記者發現,該旅開展群衆性創新活動注重以“果”引“花”。創新項目申報之初,該旅技術室就會組織專門技術力量進行實踐運用價值評估,用戰場轉化率這個“顯影劑”,照一照項目的“含戰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