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後,為了適應戰爭形態發展和國家安全需要,人民軍隊持續不斷地對軍隊規模進行精簡整編。在習主席宣布“中國將裁減軍隊員額30萬”前,這支軍隊已經成功完成了10次大規模裁軍,先後有數十個軍區、兵團和軍兵種司令部被撤銷,上千所部隊醫院、學校和農場等附屬機構被裁撤、轉隸或縮編,總員額由最高時的627萬減至230萬。
這些年,雖然沒有了戰火硝煙,但馬寶川式故事依然在反複上演。最典型的就是少將甘祖昌,在第四次大裁軍中,為了支持改革,不給組織添負擔,主動提出解甲歸田,回到老家當農民。
“馬寶川”之所以成為一種現象,與人民軍隊堅持走中國特色精兵之路、適應世界新軍事革命迅猛發展浪潮緊密相關。
這一輪軍隊規模結構和力量編成改革的重點,將是減少數量、提高質量,通過優化兵力規模構成,打造精幹高效的現代化常備軍。從這個視角看,“馬寶川現象”必定是進行時,而非完成時。可以預見,“脖子以下”的改革全面展開後,會有一大批指揮員面臨與馬寶川一樣的考驗與挑戰。
面對現實考驗,馬寶川式“進退走留一切聽組織、困難面前決不講價錢”,之所以會成為我軍官兵的共同姿態,也與我軍價值取向密不可分。
在陸軍第12集團軍,每年新任團以上幹部都必須到軍史館重溫一段話。那是在定陶戰役前,集團軍前身的縱隊司令員王近山立下的軍令狀:打剩下一個旅,我當旅長;剩下一個團,我當團長;剩下一個連,我當連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