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化 VS 逆全球化:政府與企業的挑戰與機遇》發布會現場(中評社 臧涵攝) |
中評社北京4月21日電(記者 臧涵)近兩年全球範圍內的“黑天鵝”事件頻發,“英國退歐”和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推行“貿易保護主義”等給全球化未來帶來“衝擊波”。2017年1月17日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年會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明確闡述了中國堅持和推動全球化的堅定立場,為處於低潮期的經濟全球化帶來了“中國信心”。
針對目前全球化發展的三大突出困境——全球增長動能不足、全球治理滯後、全球發展失衡,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要創新驅動,打造符誘惑力的增長模式;協同聯動,打造開放共贏的合作模式;與時俱進,打造公平合理的治理模式;堅持公平包容,打造平衡普惠的發展模式。這是化負為正,把“逆全球化”的挑戰變為發展機遇之道。
據報道,目前對全球化的質疑或反對,基本來源於兩類:利益受損者和受益程度相對較低者。當然,也有非經濟因素的反對之聲,比如環境保護、勞工標準等。總體上看,全球化對世界經濟的發展、人類福祉的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許多發展中國家的人口擺脫貧困就是力證,它們在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領域有了長足進步,發達經濟體更是從中受益。先不說全球化為這些發達經濟體開拓的廣闊全球市場,如果沒有中國、墨西哥等新興市場物美價廉的產品,怎麼會有發達經濟體長期受用的低通脹環境?不能因為全球化有某些不足,就否定全球化。
自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中國的巨大變化有目共睹:中國的國際貿易額在15年間擴大近8倍,一躍成為最大貿易國。更為顯著的是,中國在世界舞台扮演者日益重要的角色,2016年,中國經濟增長對全球的貢獻度超過了30%,在世界各國中排名第一。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中國應擔當什麼樣的全球化使命?應如何進一步推動全球化、支持全球化、捍衛全球化,並對二戰以來的全球化體系進行發展和完善?中國企業和普通民眾應在這場波折中發揮怎麼樣的力量?中國的決策者應如何在“逆全球化”勢頭興起之時,抓住“一帶一路”的契機,推動新一輪全球化?
對此,CCG主任王輝耀和CCG副主任苗綠在CCG舉辦的30餘次全球化和全球治理專題圓桌會和研討會及發布的《客觀認識逆全球化,積極推進包容性全球化》等“全球化與逆全球化”系列報告的研究積累基礎上,主編了《全球化 VS 逆全球化:政府與企業的挑戰與機遇》一書。
原國家外經貿部副部長、博鰲亞洲論壇原秘書長龍永圖為本書作序。他指出,全球治理體系的形成與良性存續有賴於世界性規則的不斷發展和持續完善,中國曾經是國際規則的旁觀者和反對者,最近幾十年中成為了學習者與遵循者,在未來則要成為國際規則的促進者和構建者。人類社會科技進步日新月異,我們逐漸看到一些新技術的出現導致國際規則出現了“真空”,許多曾經的支柱性規則變得無關緊要,逐漸過時。然而,現有多邊貿易規則並沒有深入涉及該領域,這就要求包括中國在內的領先國家推動相關國際規則的制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