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6月11日電/60年前,世界第一枚洲際彈道導彈試射成功,蘇聯的科羅廖夫亮出戰鬥民族的“大國長劍”;60年後,全球首次模擬實戰環境進行的中段攔截洲際彈道導彈試驗成功,美軍導彈防禦局局長大出風頭。
當世人目光聚焦於美軍5月30日試驗中攔截彈“動能撞擊”不差分毫時,當大家對美軍試驗中預知各種細節涉嫌“作弊”眾說紛紜時,廣闊太平洋上的一部部雷達依然低調仰望深空,默默地合力織起一張預警探測“天網”。正是這張大網奠定了陸基中段反導系統的基礎,也是該系統成熟度不夠的“軟肋”所在。
欲窮千里目 “部部要為營”
陸基中段反導系統攔截洲際導彈,要先“看得著”才能“打得到”。要及時發現跟蹤和識別來襲的導彈,離不開天基衛星和陸基、海基雷達組成的預警探測體系。其中,作為最關鍵的傳感器之一,美軍及其盟友的多部雷達組成的“天網”,基本覆蓋可能來襲方向的全部視界:
“大號音箱”——陸基UHF波段“鋪路爪”相控陣雷達是雷達網中早期預警的中堅力量。該雷達安裝在32米高的建築物內,外形酷似巨型音箱,探測距離5500千米,在阿拉斯加和加利福尼亞等地部署,並進行了改進升級。
“薩德之眼”——陸基X波段AN/TPY-2雷達。它專為各種彈道導彈而生,在設計之初就專注於遠距離探測與多目標識別,探測精度高,可以更好地分辨洲際導彈的彈頭是真是假。該雷達既可用於“薩德”系統的末端火控,又可作為中段反導系統的前沿部署雷達,兩種模式可轉換。日本和土耳其有多部前沿部署型AN/TPY-2雷達,美軍在關島和阿拉斯加部署了“薩德”系統。
“深空之眼”——陸基L波段“丹麥眼鏡蛇”大型相控陣雷達,是美軍中段反導預警體系的核心傳感器之一,布設在阿拉斯加,天線直徑有29米,可探測3000千米外的目標,用於導彈防禦預警、攻擊評估與空間監視,是一名服役近40年的“老兵”,曾進行升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