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錦璋介紹,隨著飛行器構造越來越複雜,如果按照傳統模式,試驗小時數會越來越高,到2030年,將達到100萬小時;而如果採用分析計算方法,可以減少2個數量級,到10萬小時。
充分運用計算能力,不僅能縮短時間,在AI時代,還能借助計算機的“想象力”(Intuitive AI)革新設計。“我們現在大部分工程設計的優化都是連續的,我們有時候想象不出來
這個形狀是怎樣的;什麼是拓撲優化?我們可以設定要滿足的條件,用人工智能,讓計算機不受任何約束的去想。”馮錦璋說,這將在近期和中期對飛機的設計產生革命性的影響。
文化挑戰絲毫不亞於技術挑戰
作為商用發動機,是否成功必須經受市場檢驗,絕非能造出一兩台那麼簡單——需要幾千台都保持高的質量。如何做到這一點?馮錦璋給的答案初聽有幾分意外。
“我感受比較深刻的一點是,我們面對的文化挑戰絲毫不亞於技術挑戰。”他說。
在某工廠考察的過程中,一個故事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這個工廠進口了一台大型的鍛造機,德國公司過來安裝後,這台機器運轉了三年還是性能良好。今年,這家工廠自己安裝,結果六個月機器就壞了。“為什麼?說起來就像是從網上讀到的故事一樣,特別有趣。他們給我舉了一個例子,說明書寫得清清楚楚,螺栓螺帽要擰三圈倒半圈,我們都是瞎搞,不就是三圈麼?他們就隨便弄,連個記錄都沒有。”馮錦璋說。
類似的事情不僅發生在產業工人身上,甚至連來應聘的博士後也是“差不多先生”。曾經,馮錦璋在面試中問一名博士後,“其中的一個阻尼系數為什麼是0.55?”這名博士後的回答是:老師這樣說的。
“獨立思考的精神,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把事情做到極致的精神極大缺乏。”馮錦璋說,這樣的態度絕無成功的可能。
馮錦璋認為的第二個挑戰是團隊精神的缺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