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懷根博士畢業後,曾經面臨很多選擇和誘惑,可他還是選擇到十四所來研製雷達,因為從小就是一名軍迷的他一直有一個夢想,就是跟團隊一起做一個能打仗、能打勝仗的雷達。
除了依靠人才,市場的需求,是推動雷達技術水平進步的另一個引擎。過去數十年間,十四所研製生產的雷達系統經受住了激烈市場競爭的考驗,而用戶的需求也推動他們在不斷進行優化。
原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十四研究所總體部主任劉延東說,我們那時候一個產品,有時候都八年、九年、十年出一個。現在一兩年、兩三年就出一個雷達。一部一部跟著一部,而且水平高,也很先進、量很大,我歡欣鼓舞,我很高興。
胡明春講,你們可能看到我們現在推出了一型產品,實際上我們做工作的時候,除了推行這型產品以外,我們還有新研的成品,我們還有預研的產品,我們還有探索研究的項目,各個階段的同時都展開。就是要確保我們能夠始終處於領先地位,不被競爭對手占據先機。
從修配仿制、到自主研製,再到今天的走出國門,從跟跑到彎道超車、再到成為世界雷達領域的領跑者。採訪時,從事雷達研製的科研人員告訴我們的記者,他們的追求目標是陸、海、空、天四位一體,看到全球的每一角落。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力爭到2035年基本實現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把人民軍隊全面建成世界一流軍隊,要實現這個宏偉的目標,作為“三軍之眼、國之重器”的雷達工業在前進的道路上任重道遠。
從修配仿制、到自主研製,再到今天的走出國門,從跟跑到彎道超車、再到成為世界雷達領域的領跑者。採訪時,從事雷達研製的科研人員告訴我們的記者,他們的追求目標是陸、海、空、天四位一體,看到全球的每一角落。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力爭到2035年基本實現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把人民軍隊全面建成世界一流軍隊,要實現這個宏偉的目標,作為“三軍之眼、國之重器”的雷達工業在前進的道路上任重道遠。
來源:央視財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