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東聊城,異地務工的退役軍人王紹雨發動汽車,他要趕回吉林九台老家填報信息。有位朋友對他說:“就是填個表,一來一回千餘裡,這麼折騰值得嗎?”王紹雨說:“組織上召喚,即使萬水千山,我也要去報到。因為我是一個老兵。”
記者在內蒙古遇到一名年輕退役士兵。他說:“看見自己的名字錄入數據庫,一下子就有了歸屬感!”不少老兵告訴記者,在填表那一刻,當年離開軍營的仿徨、脫下軍裝的迷茫,似乎煙消雲散了。
有關部門要求——
不落一人,記錄清楚每個退役軍人信息
元旦前的一天,88歲的退役老兵王世全左手拿著尋找回來的身份證明,右手顫巍巍地向掛在退役軍人信息采集點的軍徽敬了一個莊嚴的軍禮。
王世全1948年參軍,他的證明不全,按照有關規定無法登記。老人第一趟來信息采集點時焦急地說:“這都是70年前的事兒了,到哪兒去尋找我參軍的證明?”工作人員耐心地安慰他,請他先回家休息,等待消息。幾天後,在遼寧省營口市站前區人武部幹部職工一連幾天翻箱倒櫃的努力下,終於找到了他70年前參軍的“底根”。
以前,受條件限制,退役軍人的信息不僅不完整,而且分散在軍地多個部門。此次大規模的退役軍人信息采集,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首次。為做好這項工作,全國縣級行政單位都設立了專門的信息采集點,各鄉鎮街道、社區村莊都由專人負責采集工作,要求“不落一人,記錄清楚每個退役軍人信息”。
儘管部署仔細、組織嚴密,但仍然遇到了許多實際問題。從承辦部門來說,由於時間跨越幾十年,有關部門幾經變遷,出現了部分老退役軍人的檔案要素不全、記錄不詳等問題。從個人來說,有的退役幾十年的老兵,退役證件丟失了,老部隊找不著了,老領導、老戰友不在人世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