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東風快遞”,大國安全戰略基石
http://www.CRNTT.com   2019-09-19 18:17:42


 
  近年來,火箭軍所有常規導彈旅在開展架架排序、營營對抗、旅旅對抗的基礎上,都經歷過多輪紅藍對抗演練,高手與高手過招,強者與強者對弈,戰場“磨刀石”反覆淬煉鋒芒畢露的“倚天劍”,演兵場上呈現出嶄新的圖景——藍軍逼真構設出“天上有衛星、空中有飛機、地面有敵特、電磁有干擾、戰場有沾染、道橋有損壞、陣地有損傷、裝備有故障、人員有減員”的戰場環境,把距離遙遠的“敵人”拉近了,作戰方案中的“敵情”真實呈現,讓紅軍部隊處處受阻、吃盡苦頭。

  某導彈旅進場駐訓50多天,藍軍重點實施空中與特種偵察、電子監測與干擾、遠程精確打擊等5類144個對抗行動,設置中止發射、兵力重組等3類195個導調課目,官兵在演練中梳理形成作戰數據統計、案例匯編、任務績效表等5項成果,紅藍雙方在博弈拼殺中砥礪大國劍鋒。

  這支形神兼備的信息化藍軍,從小到大、由弱及強,讓部隊在與強敵交手中探尋破敵之策,練就勝戰之法。隨著一場場對抗演練不斷升級,嘗盡了苦頭的紅軍也在歷練中不斷成熟,克敵制勝的應對招法越來越多。

  科技創新擦亮“大國劍鋒”

  前不久,某旅官兵駕馭著數十噸重的導彈戰車,在深山中快速轉進。這種長達數十米的“巨無霸”,行進途中最怕遇到急彎直角,可他們卻暢行無阻。原來,該旅已經擁有20多項革新成果的一級軍士長夏建陸,牽頭研發出的“公路運輸車移位器”破解了難題。

  無獨有偶,某旅曾經因為訓練彈數量不足,碰到大項任務就出現“有人訓練、有人觀戰”的窘況。工程師廖飛鵬帶著技術骨幹,把床鋪搬到裝備庫房,一次次測量計算,一回回推理論證,歷時半年多終於研發出“某型仿真訓練彈”和“瞄准適配器”,不僅實現了操作訓練全部功能,還對遠程控制、參數運算等進行了設計優化,為該旅探索整營突擊、整旅突擊的新訓法戰法奠定了扎實基礎,成果被上級全面推廣。

  十九大報告強調:“樹立科技是核心戰鬥力的思想。”火箭軍作為一支高科技部隊,提高戰鬥力,動力在創新,出路在創新,他們既有科研團隊的創新攻關,也有普通官兵的群眾性創新,但始終把演兵場作為檢驗科研創新成果的“考卷”,堅持“創新行不行、戰場說了算”,催生出成百上千項沾滿泥土味、冒著硝煙味的科研成果,“科研為戰”助推大國長劍浴火飛天。

  從上世紀90年代初“紙殼作面板、草繩當電纜”的原始模擬,到如今研發出具有模擬操作、故障診斷、信息判讀、訓練考核等多種功能的信息化仿真裝備,大到精密高端的武器裝備,小到簡單實用的訓練器材,人人想創新、時時講創新、處處有創新蔚然成風。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