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軍研究院研究員楊光鬆承擔一項前沿課題研究,堅持依靠自主創新給項目“托底”。他帶著科研團隊轉戰大半個中國,苦戰半年多,終於突破思維、材料、工藝等方面難題,掌握了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關鍵技術,讓創新成果與戰場無縫對接,實現了獨立知識產權。
在火箭軍的“創新數據庫”中,有很多像楊光鬆一樣的科研人員,他們夙夜攻關,取得了眾多處於科技前沿、填補國內空白的科研成果:“導彈自動化測試系統”使中國導彈測試技術一步跨入領先行列;建立“大型指揮自動化系統”,標誌著火箭軍“中軍帳”日趨現代化;“戰略導彈訓練模擬系統”等系列成果,運用現代技術進行全武器系統訓練模擬仿真。
士官遲洪亮為提高裝備使用效率,自主研發出“汽車發動機氣門導管安裝器”“汽車發動機氣門口單飛刀鉸刀”“汽車燃油供給搶修裝置”等成果,運用於訓練實踐發揮了很大作用,其中4項成果獲得國家專利,遲洪亮被戰友們親切地稱為“士兵發明家”。
某導彈旅裝備3次換型,武器裝備每發展一步,創新標準就提升一分。“某新型導彈模擬訓練裝備”實現從“模擬訓練裝備”到“仿真訓練系統”,再到編寫幾十萬行軟件代碼的第三代“數字化”訓練彈,科研創新“三級跳”為提高部隊戰略能力發揮重要作用,成果兩次榮獲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
來源:中國青年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