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之外,新式戰機對隱身性能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為了減小飛機的雷達反射截面,以增強隱身性能,飛機外形需要盡可能平滑、少尖角,長長的機頭空速管顯然對隱身非常不利。
於是,出於氣動、結構、隱身等各種性能的考慮,大家各出奇招,空速管被做成了各種形態。比如F-18和殲-10等機型都採用了在機頭兩側安裝多個L形空速管的設計。經過算法修正,L形空速管也能保證較高的測量精度。
在海灣戰爭中一戰成名的F-117A“夜鷹”亞音速隱身攻擊機,在機頭配置了4個全向大氣數據探管,整合了測量空速、側滑角、迎角等多種功能。
F-35和殲-20都採用了嵌入式大氣數據傳感系統,這種測壓方法使用壓力傳感器陣列加上算法修正,只需要開孔,而不需要安裝外置的結構。
值得一提的是,儘管使用了嵌入式大氣數據傳感系統,在試飛驗證階段飛機一般仍要保留空速管,用於收集數據,比如殲-20的原型機;在定型之後,殲-20的空速管就取消了。
對隱身性能要求更高的B-2轟炸機乾脆捨棄了傳統的空速管,在風擋前方的機頭部位安裝了6組嵌入式大氣數據傳感器。
2008年,一架B-2轟炸機在美軍的關島空軍基地墜毀,原因是當地的潮濕氣候導致飛機傳感器故障,使得計算機提供的空速和高度數據嚴重錯誤,最終撞地墜毀。
B-2較差的平衡性固然也是墜毀原因之一,但此次事件也顯示了對計算機的依賴給飛機帶來的風險,電傳和計算機仍然不能完全取代空速管的作用。
來源:北京青年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