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7月11日電/在俄烏衝突滿500日之際,本月7日,美國對外宣布向烏克蘭提供集束彈藥。據法新社報導,這意味著華盛頓在向基輔提供的武器類型方面跨過了一個相當難跨越的門檻,而此舉不僅隨即在美國國內引起一片抗議,加拿大、西班牙等多國及聯合國均對此表示反對。
《環球時報》報導,為何美國的相關決定在美國內和國際上引發一片嘩然?中國軍事專家9日對記者表示,集束彈藥在使用過程中會有很多未爆彈落到地面,這對戰後在相關區域內生活的民眾意味著很大危險。而即使有所謂的“使用約束措施”,在實戰中也有很多不可控因素,很難達到不傷害平民的目標。
在2010年簽署的《集束彈藥公約》中,超過120個國家同意禁止使用集束彈藥。不過,美國、俄羅斯、烏克蘭三國並未簽署這一公約。此次美國向烏克蘭提供的是155毫米M864集束炮彈,該型炮彈於1987年起服役美軍。
據美國總統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對媒體稱,向烏克蘭提供集束彈藥“是一個困難的決定”,“我們推遲了一段時間”。但他補充說,這是“正確的做法”,拜登總統在與盟國協商後作出這一決定。
沙利文在解釋美國為何要向烏克蘭提供集束彈藥時表示,“我們承認,集束彈藥的未爆彈構成平民傷害風險。但如果因烏克蘭沒有足夠火炮,而讓俄羅斯的部隊和戰車輾壓烏克蘭陣地、占領更多烏克蘭領土、征服更多烏克蘭平民,同樣也會構成龐大的平民傷害風險。”
俄外交部發言人扎哈羅娃在一份聲明中稱,拜登政府決定向基輔政權提供集束彈藥是美國侵略政策的又一表現,該政策旨在拖延俄烏衝突。
軍事專家宋忠平9日對記者表示,華盛頓的這一決定距離美國政府和媒體指責俄羅斯在烏克蘭“使用集束彈藥是戰爭罪”才過去一年多時間,這再次向世界展示出美國的“雙重標準”。
他分析稱,美國此次向烏克蘭提供集束彈藥的真實原因有兩方面:一是要助力烏克蘭反攻俄羅斯,此前烏克蘭多次反攻均未成功,拜登急於在美國大選前看到烏克蘭在戰場上有所作為,從而為自己拉選票,而美國認為使用集束彈藥有助於烏克蘭的反攻,尤其是可以對俄羅斯的前線軍事設施造成大規模摧毀,對人員造成重大殺傷;第二,美軍此舉是在“清庫存”——此次提供給烏克蘭的集束彈藥即將過期,與其淘汰和銷毀還不如送給烏克蘭,“一舉多得”。儘管美國民主黨眾議員對此建議,最好銷毀剩餘的集束彈藥庫存,而不是將其轉交給烏克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