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到玉林校園足球的現狀,有足球人士感慨:以前踢場球,幾支隊爭一塊場地;現在有場地,卻沒人踢球了 校園足球的春天,還有多遠? |
中評社北京3月3日電/日前,中央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審議通過了《中國足球改革總體方案》(以下簡稱《方案》),雖然《方案》具體內容尚未公布,但此次改革力度之大、規格之高引發了各界熱議。回顧中國足球艱難改革之路,自1992年召開的“紅山口會議”確定了中國足球走職業化道路的改革方向之後,二十多年來又前後歷經了6次改革,但是中國足球的水平卻不升反降。此次《方案》的出台,使得中國球迷再次看到了足球振興的希望。
人民網報道,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足球改革作為中國體育改革的試點和先鋒,振興足球已經被提到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與中國體育強國夢息息相關的高度,是建設體育強國的必然要求。1978年,鄧小平提出“中國足球要從娃娃抓起”,可時至今日,青少年足球停滯不前依然是中國足球發展和提高的瓶頸。此次獲得通過的《方案》中,再次提出了“振興中國足球從娃娃抓起、從基礎抓起”,可見,大力發展青少年足球已經成為足球改革工作的重頭戲。但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發展校園足球也並非一日之功,目前,在我國青少年足球發展中還有不少問題亟待解決。
體育教學不受關注
由於考試、升學的壓力,許多孩子不得不遠離操場,家長們也不願意讓孩子把時間都“浪費”在體育運動上,在許多家長眼中,參加體育活動跟“玩”沒有任何區別,與其“瞎玩”還不如多讀讀書。這種情況已不僅僅局限於足球,現在我國許多體育項目都面臨著後備人才短缺的困局。人民大學附屬中學副校長李連江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直言不諱:“我國足球發展的主要弊端就是學校、社會、家長、學生都不重視。大家都在說要重視體育,但是實際上體育在大家心目中根本沒有位置,體育老師也不受社會的尊重”。
近幾年,中國足球似乎陷入了一個無解的怪圈:水平下降、假球、賭球、黑哨等等亂象,讓足球成為了家長避之不及的“雷區”,足球人口日趨萎縮使得足球復興更無希望。李連江認為,以前,我國在基礎教育階段的體育教育有所缺失,此次《方案》的出台,是對忽略體育教育的一種修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