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莉佳的夢想日漸清晰。 |
中評社北京7月24日電/距離徐莉佳當初決定去英國留學,已經一年時間了。
“上課、體能、帆船、交友、下厨、寫書、仲裁……”一年間,這個為中國帆船在奧運會上創造歷史的上海姑娘,享受著在多重角色中來回穿梭的充實,其中,南安普敦大學的留學生是她的主要身份,而奧運冠軍則是被她刻意淡化的部分,“走出國家隊,發現人生有更多的東西想學、更多的事情想做。”從徐莉佳到來的一刻,索倫特海峽的風便將她的“野心”吹得獵獵作響。
“有海、有帆船運動。”這是徐莉佳決定留學前擇校的標准,於是,她選擇了國際帆聯的所在地,也是英國皇家賽艇協會(RYA)的大本營,“遠眺近數萬條林立的桅杆”讓徐莉佳“自打去的第一天,便融入其中。”然而,更讓她感到興奮的是英國人對帆船的熟悉程度“就好像他們喜歡用天氣來開始交談一樣”,至少在戶外運動的主題中,“避免了因完全不懂而略顯尷尬的無話場面。”這種每天在海邊穿著T恤踩著拖鞋騎著自行車的生活,被徐莉佳用“如魚得水”來形容。
由於長時間感受到當地濃鬱的航海氛圍以及豐厚的資源,她的目標早已不限於讀完相應的碩士課程,“學完RYA1/5的航海課程”“創建屬於并適合中國人的帆船培訓體系”也逐漸出現在徐莉佳的目標清單當中。最初,她想分享自己多年來參戰奧運會的經驗“幫助未來的運動員”,但她慢慢發現,國內最缺的,是從青少年時期便應該培養的對帆船運動的基本了解,所以最後她親撰的“基本教材”變成了一本圖文并茂的繪本《跟奧運冠軍學帆船》。英國當地出版社注意到了徐莉佳的存在,但“(英國)并不缺帆船的書,琳琅滿目,各個級別都有,他們想了解中西方運動員培養的差異,需要一本黑白字的英文故事集”。
1987年8月30日,徐莉佳出生於上海一個工薪家庭,天生右耳聽力有缺陷,左眼也視力受損,但這并沒有妨礙她10歲從游泳隊轉項OP級帆船後,逐步成為該項目的佼佼者。2008年她為中國帆船實現了奧運獎牌零的突破,2012年倫敦奧運會激光鐳迪爾級女子單人艇冠軍又將她推向了“體壇風雲人物年度最具貢獻獎”的舞台。那天晚上,徐莉佳挽起頭發,套上一襲閃著亮片的黑色長裙淡妝登台,倉央嘉措詩歌一般的獲獎感言一度讓她成為“最美、最有才的運動員”。但這個經歷卻讓她有些“別扭”,“我本來覺得帆船運動員好麻煩,下海前要塗兩層防曬霜,卸妝時也要洗兩遍臉,但在奧運會後我發現這些真不算什麼。參加一個活動,要穿晚禮服,光化妝就要一兩個小時,但出於禮儀要求,還必須這樣做。”喜歡素面朝天,衣著簡易舒適,徐莉佳認定自己“不是個趕時髦的人”。
但帆船項目在國內的小衆化,讓人很難見識到徐莉佳下海時塗了兩層防曬霜、戴了面具似的模樣,也很少有人注意到,她不畫眉時,淡淡的眉毛反而襯得眼神更加堅定。而讀書和帆船,就是她“雷打不動”的兩件事。
在去南安普敦大學之前,徐莉佳已經從上海交通大學畢業,當時她的畢業論文是《優秀運動員後奧運時代的自我管理》,在她看來,“奧運會對於運動員意義重大,是每個運動員的夢想和目標,磨練的過程讓大家各自成長且得到不同領悟。”可對中國運動員來說,爭取奧運冠軍的代價是付出了學業和青春,“不知所措”的時刻終會到來,“希望國內運動員實現運動夢想的同時,不要放棄自己的愛好,這樣退役後不至茫然,至少還有另一個專長可以延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