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專譯:沙龍的政治遺毒——戰爭手段事半功倍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01-15 00:18:43


  中評社香港1月15日電(記者 楊犇堯編譯報道)以色列於1月13日對逝去的前總理沙龍進行國葬,美國副總統拜登,德國外長弗蘭克-瓦爾特·施泰因邁爾等國際政要出席。沙龍曾經發動屠殺,血腥鎮壓巴勒斯坦人,但在擔任總理以後,他推動“單邊行動”計劃,結束了以色列在加沙地帶長達38年的管制,對此,國際社會予以了普遍的認可。

  近日,《紐約客》雜誌刊登巴勒斯坦籍作家拉賈•舍哈德(Raja Shehadeh)的評論文章,文章認為,沙龍晚年推動的“單邊行動”是掛羊頭賣狗肉的伎倆,實質目還是要爭奪巴勒斯坦的土地,他的這種做法為繼任者作出了不好的示範。文章編譯如下:

  藝術家們喜歡多雲的天氣,光與影微妙的結合為他們提供了充足的創作空間,而碧空無雲的天氣,就不是最佳的創作時機。溫斯頓•邱吉爾就類似於這些畫家,作為一名軍人出生的的政治領袖,他在戰爭中施展才幹,而當戰爭結束,他又回歸到平靜。

  阿里埃勒•沙龍卻是個例外,當和平降臨,這位將領沒有選擇隱退,相反,他去尋覓重燃戰火的時機。

  沙龍當然很了解邱吉爾。當英國捲入戰爭的時候,人民選出像丘吉爾這樣的強勢領導人,而當戰爭結束,人民又投票罷免了他的權力。1982年,沙龍主導了貝魯特大屠殺,以色列遭遇史上最激烈的抗議和抨擊,由最高法院首席法官伊扎爾•卡亨(Yitzhak Berman)領導的調查委員會認定國防部長沙龍對屠殺負責,後者被迫辭職,到此為止,事情就該結束了,沙龍的政治生涯就不該有後續了。然而,沙龍對自己的國家沒有基本的社會願景(social vision),他很清楚,只有戰爭能夠讓他東山再起,因此,當巴以雙方在挪威協商簽訂奧斯陸協議,和平的願景即將達成之際,沙龍立即跳出來反對協議;當他回歸政壇,沙龍又蓄意地在1000名警衛的保護下去聖殿山地區“散步”,闖入圓頂清真寺,挑起了巴勒斯坦人的第二次流血暴動。

  這些在戰爭中屢立奇功的領導人,是否對和平有過願景?入侵黎巴嫩以前,美國和其他第三方國家斡旋達成的停火協議,輕而易舉就被沙龍戳破了,他以同樣的手腕發起在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對巴勒斯坦人的進攻。只要沙龍預感和平會讓他被迫做出政治讓步,他的軍隊就會慣例性地去挑釁哈馬斯,以及其他巴勒斯坦武裝力量,將那些阻止衝突的嘗試通通扼殺在搖籃中。

  但是,隨著沙龍漸漸老去,他意識到自己能留下的政治遺產之於個人政治生命會更顯重要,因此他退而求其次,保證能盡可能多的蠶食巴勒斯坦領土。沙龍倡導的“單邊行動”計劃,前提是巴方向以色列屈服、聽從沙龍的指令,且完全無視國際社會在1967年就巴以問題所達成的共識。而在全世界的關注下,沙龍的表現就好像是要做出艱難的妥協,來同咄咄逼人的鄰國爭取和平。
 


【 第1頁 第2頁 】 


    相關專題: 中評社編譯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