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王安憶:我對網絡時代的文學與寫作感到不安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7-19 01:08:15  


場中座無虛席(中評社 孫儀威攝)
 
  “1988年的內地圖書市場比較落後,那誰來評價我們的寫作?”王安憶說,“我想一個是文學批評。”她認為,上世紀80年代的文學批評是“充滿生機的、年輕的、健康的,與作家一同成長的”。“當時基本是由文學批評來告訴你你的寫作價值與局限性在哪裡,”王安憶說。

  “第二個階段是90年代、當市場起來的時候,以讀者來作為評判標準。”讀者的評判以印刷冊數的形式反饋給作者與出版社,讀者認可的書便會得到更多的印刷量。“這時候的反饋是比較正常的,”王安憶說。

  第三個是大眾傳播階段。“當媒體能夠影響圖書市場的時候,反饋上來的印刷量也許就沒有那麼真實了,”王安憶說,“另外,媒體也可能有一些企圖。在媒體介入之前,讀者還是比較耐心的,他們會在讀完之後再來評價。但在媒體介入后,事情變得有點複雜了。媒體會和出版社的推銷與營銷結合在一起,會有很多營銷手段。有些手段我覺得都有些奇異,”王安憶說。

  “很多年前,讀者來買書時,不會說聽說是哪個作家有名就來買,而是會耐心地看,至少看完簡介,有的會看完前兩頁或者十幾頁。而現在就奔著要買的書而去,”王安憶說。

  第四個階段是網絡階段。在網絡時代,“點擊率”似乎成為了網絡作家與讀者之間最為直接的聯繫。講座主持人,香港中文大學博士、作家葛亮稱,“點擊率直接決定了一個網絡作家的生存狀況。”而對於作家來說,似乎讀者的要求對寫作有了更大的影響,讀者也更為深入地介入到了作家的寫作當中。

  對此,王安憶表示,“最開始的時候,我們寫作的目的很簡單,就是讓讀者來瞭解自己,與讀者分享自己的經驗,同時提高自己的價值。現在,作家需要知道讀者想要什麼,而不是我能給你什麼。”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