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產新型四代機概念座艙曝光。 |
中評社北京11月24日電/香港《南華早報》11月23日文章,原題:隨著有利可圖的武器貿易份額增長,北京面臨兩難 過去,中國有限的武器出口的推動因素,不是金融收益而是外交政策和意識形態考慮。冷戰時期,中國向政治盟友如越南、朝鮮和巴基斯坦供應武器,以支持他們的運動。
但是,近幾十年來,隨著中國發展壯大為全球武器貿易的大玩家,上述狀況改變了,賺錢機遇開始成為生意往來中的一個因素。過去10年,中國在武器技術價值鏈上大幅攀升,出口範圍已超越小型武器,進入飛機和軍艦等重型裝備領域。
政府也不再避談中國在這個市場的競爭。正是在此背景下,在幾天前的珠海航展上,中國產攻擊直升機、導彈、無人機和防空裝備的簽約創下234億美元紀錄的新聞,登上國有媒體的頭條。今年,中國超過法國成為世界第四大武器出口國,僅次於美國、俄羅斯和德國。
分析人士稱,經過幾十年的軍費大幅增長以及對國內承包商的資金注入,一些中國產裝備已與俄羅斯和西方製造的產品相媲美。眾所周知,中國企業過去以供應小型武器為主,但這種狀況正快速改變。從無人機到護衛艦再到戰鬥機,中國公司大力推動向海外銷售高技術裝備。
顯然,中國、俄羅斯和美國向其他國家供應武器,是出於經濟和政治上的考慮,但軍火貿易屬於世界上最肮臟的貿易,在全球加劇衝突和貧困。近年來,北京被指向內戰肆虐的南蘇丹出售武器。中國還被指出售美國稱可能有助於伊朗、敘利亞和朝鮮發展非常規武器的技術。
作為數項裁軍和軍售條約的簽署國,北京大體遵守國際準則,特別是在轉讓核、生、化技術方面。但北京也受到監管其常規武器貿易及打擊非法小型和輕型武器交易的壓力。這裡存在一個兩難:北京視這個行業為實現地緣政治利益的工具,而許多內地軍火商內心裡只有商業考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