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斯裡巴加灣市中心的馬來餐館裡,韓保定先生一邊為記者示範如何吃馬來食物,一邊講述父輩輾轉從海南來到文萊謀生的往事。 |
中評社斯里巴加灣10月8日電(記者 黃博寧、魚莎莎)文萊的38萬人口中,馬來人是最多的族群,占總人口數的67%,共有24萬餘人。華人是文萊最重要的少數民族,占總人口數的15%,以4萬餘人名列第二位。
據文萊當地華文網站易華網介紹,華人從兩千多年以前就開始接觸南洋諸島,唐代時,移民人數開始增多。不過,華人的南洋路,一直到了明朝和清朝前期,才越走越寬。朝代交替之際,中國戰亂頻繁,民不聊生,為了逃避戰禍或政治避難,很多有文化、層次高的中國人,漂洋過海來到文萊等地區,成為海外華人深具影響力並發揮巨大作用的一支。
華人普遍使用華語以及英語,主要方言是閩南語、福建方言、客家方言、粵語以及海南方言。不過由於華人學校一直是用普通話教學,所以文萊華人大多可以操一口流利的國語。上世紀60、70年代,由於文萊華校採用台灣課本,因此不少華人在讀完中學後去台灣接受高等教育。
據文萊留台同學會副會長韓保定先生介紹,有不少文萊華人因為只是“永久居民”,並非“公民”身份,在台灣讀書後就在台灣落地生根。他本人雖然娶了台灣太太,但因為文萊後來放寬了“永久居民”變“公民”的考試難度,他在攻克馬來語考試最終獲得“公民”資格,因此太太及子女都加入了文萊籍,成為公民,可以享受當地免費的醫療、教育、油電等各種補貼。韓保定介紹,留台華人遍及文萊各個社會領域,很多事業有成。現在文萊留台同學會有成員200多人,還有其他很多都已經因為無法成為公民移民澳洲、北美或者歐洲。
據文萊當地人口統計,1911年文萊的華人有736人。到了1920年代,華人人口幾乎增加了一倍。1929年,文萊發現了富鐃的油田,華人蜂擁而至。1931至1947年間 ,華人人口增長的比例 ,超過了兩倍。這期間 ,從砂勞越,新加坡與香港的華人技工來到文萊,在石油工業中尋找工作。其他華人則從事耕作。
文萊的華人現在還保留有中文名字,但身份證上沒有中文字,華人之間普遍以英文名作為稱呼。與大陸不同的是,由於文萊沒有漢文對照西文字母的統一拼寫,因此只有根據當地發音而來的英文拼寫,所以,大陸人士很難直接通過英文拼寫判斷出中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