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前“行政院長”劉兆玄在城大做演講。(中評社記者 楊犇堯攝) |
中評社香港3月8日電(記者 楊犇堯)昨日,台灣前“行政院長”,中華文化總商會會長劉兆玄博士在香港城市大學出席講座,以“王道的世紀—永續發展,只欠東風”為主題闡述了他的“王道”思想。在談到兩岸發展時劉兆玄認為,兩岸應該以“時間換取空間”,通過設立共同智庫來規劃遠景,才能突破現行框架的束縛。
突破框架 以時間換取空間
劉兆玄說,馬英九2010年元旦宣佈台灣要“不獨”、“不統”、“不武”以及從“互不承認”到“互不否認”,在這五個負面表列的原則下運轉,兩岸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和平氛圍,台灣去大陸的年均人數超過300萬,而大陸赴台的有600多萬,專業人士則超過100萬,各方面交流都呈良性的發展。
“馬英九在通通都‘不’了以後,接下來要做什麼呢?”劉兆玄說,要達到持續推動兩岸持續發展,全面深化交流的目標,目前大陸設定的“一中框架”使台灣輿論出現“兩極化”,因此,台灣“兩極化”的困境讓兩岸進一步的發展暫時停頓了。
對此,劉兆玄提出了“以時間換取空間”的建議,他認為,在抗戰的時候我們是“以空間換取時間”,因為日本人要“三月亡華“,彼時我們是沒有時間的,因而用了幾百萬平方公里的空間去博取了八年的抗戰歲月。
“然而今天的情況倒轉了,目前是沒有看到突破框架的空間,但在和平發展的未來,我們有的是時間,”劉兆玄說,兩岸沒有要迫切解決這個問題的時限壓力,因此,建議雙方共同設立“兩岸永續發展智庫”,以兩岸民間基金方式支持智庫的運作,撇開統獨爭議,談達到目標的方法。
劉兆玄說:“如果兩岸都被框架鎖住了,那原地消耗就是拖延時間,”但是如果有“兩岸永續發展智庫”類似的機構,那大家每天都會有向前看的議題。
“未來的兩岸人如果要在更進步、更有同理心的基礎上做抉擇,那現在的兩岸人就要為他們打造進步的可能性,”劉兆玄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