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乾州古城 |
中評社吉首8月4日電(記者 黃博寧)現在說乾州,一般是稱為古鎮,是個古樸靜謐、小巧玲瓏的地方。但如果我們鑽進時間隧道,回到數百年前,這地方卻地地道道是一座古城:有四千二百多年歷史,夏商時期這裡就有土著先民繁銜生息,以後來了棘人、猺人,再以後來了苗人。秦漢時期這裡是重要的商埠碼頭,南來北往的驛站、驛道在此交會,水上交通發達,歷代來是湘西古四鎮之首。
乾州古城地處的湘西境內武陵山脈,峰巒叠嶂,岩石嶙峋,溝壑遍布,水流湍急。憑山川之險,乾州在歷史上尤其是在明、清“苗防”歷史上十分重要。有《乾州廳志》為證:“乾州四面環山,武溪瀠繞。前有炮台竿子之雄,後有呂洞喜鵲之峻,左處清江鎮溪之奇,右倚天門高岩之險,稱固塞要害之地。”
這段話看似佶屈聱牙,其實就是在強調的是乾州“固塞要害”的政治和軍事地位。在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中原文明一直都處於領導地位——其他如“東夷、西狄、南蠻、北胡”向來只能“四夷鹹服”。乾州所處的湘西一帶,正是古代武溪苗蠻之地。
然而,地勢的易守難攻增加了“苗蠻”擁兵自重的地理優勢,提高了中原統治者征劃的代價。東漢初年,著名的伏波將軍馬援奉命征討武溪蠻,最後卻兵敗湘西,連自己都不得不葬身於這丘壑之間,正好應了他“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的“誓言”。
作為苗疆重鎮的乾州城,曾經石城牆垣逶迤回環六百餘丈,高一丈五尺。石頭城開有東、西、南三門,東曰“向日門”, 西曰“宣化門”,南曰“鴻文門”,宣武揚威、教化文明的意圖十分明顯。此後,明嘉靖年間人們又在乾州疆域內開築邊牆,“繞水登山三百餘裡”,借以堵擊苗族人民起義。如此,乾州統治者在湘、鄂、川、黔邊境一帶“苗防”大本營的地位終於確立起來。
不過到明末崇禎年間,苗族人民舉行大起義,起義軍的第一次踏平了邊牆。清乾隆六十年正月二十三日,當地苗族起義軍領袖吳八月更是率領千軍萬馬一舉攻克“苗防”大本營乾州城,統治者借牆禦苗的夢想終於灰飛煙滅。
現在,湘西政治中心轉移到了吉首,乾州古城作為軍事基地的功能已經完全消失。小城的古樸美好得到現代人的青睞,以旅遊之城的名義重生。走在古城的街道裡,仿佛現代從來都不存在。因為開發的晚,當地市政府並沒有因為開發而遷走當地居民,那古樸的苗族、土家族服飾,青磚的建築,打著麻將的老人,製作桐葉粑粑的阿媽,依然生活在這裡,宛如時光還在昨天。當然,那吃著冰激凌看著《爸爸去哪兒》的阿哥又提醒著行者,這的確是西元二十一世紀。
也許是繼承了當初“苗夷”軍事戰略上的才能。這片小小的邊陲之地盛產將軍。光緒年間,不顧年邁,在家鄉募兵到閩、台抗法的陝甘總督楊岳斌;率兵抗擊八國聯軍、保衛大沽口、以身殉職的天津總兵羅榮光都是乾州人。他們的故居現在依然在這類,供後人憑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