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閩台可以借鑒民族村、民俗村等類的經營模式,建立“閩台宗教民俗主題公園”。因民間宗教信仰的內在功利性特征,信眾心理多是多一神即多一重保護,故而在閩台眾多宗教信仰場所宮觀寺廟中,多能看到各類神明共祀的場景,這種糅雜性、共通性特點為構建多元文化的宗教信俗主題公園提供了可能性。值得注意的是,這裡並非是要建立一座供大家頂禮膜拜的大型“眾神廟”,而是一個集文化、教育觀光為一體的“眾神博覽會”、“文化大觀園”,彰顯的是旅遊宣傳和觀覽意義。
5.爭取學術支持,深挖資源內涵。宗教信仰雖然有糟粕,有迷信落後的成分,但它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是中華民族傳統精神在民間的一種體現形式,誠如學者所言:“民間信仰雖然沒有系統的宗教理論和嚴密的組織, 但卻有著融合儒道釋三教的內容豐富的宗教道德, 以儒家的忠孝為主, 兼收並蓄佛教的因果輪回、道教的承負報應等等宗教倫理” ,普通大眾主要關注到宗教信仰“俗”的一面,其隱含的宗教哲理,文化內涵,歷史原貌就需要爭取學術界的支持。目前閩台之間也舉行過一些諸如“臨水夫人陳靖姑文化學術研討會”、“海峽兩岸吳真人文化學術研討會”、“媽祖文化研討會”等,這些學術會議對閩台宗教的內涵進行了深挖,對閩台宗教旅遊開發有很強的指導作用。今後應該培育一些規格高、學術強、影響力的學術會議,使其實現常態化,規範化,並逐漸擴大影響力,吸引世界各地學者參與。
6.加強人才培養,提升服務質量。人才是行業發展的關鍵,旅遊從業人員的素質優劣決定著旅遊業的發展。目前閩台高校之間已採用“校校企”和“分段對接”的方式聯合培養人才,旅遊管理就是其中的一個主要專業。福建師範大學與台灣世新大學還合作舉辦了福建海峽旅遊學院,於2010年6月21日正式掛牌。這都為閩台合力培養旅遊人才做了有益的探索。在閩台宗教文化旅遊開發中,還需要有一定民間信仰知識的專門人才。只有對閩台宗教文化與信俗內涵、特點以及我國宗教管理政策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才能設計出既能體現閩台宗教文化特色又能符合我國法律精神、社會主義文明的旅遊產品。同樣,導游人員也需要熱愛、了解閩台宗教信俗文化,在導游的過程中讓遊客體會到閩台宗教的魅力,而不是落入到迷信活動的窠臼。
綜上所述,閩台宗教信仰及有關習俗一脈相承,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在對閩台宗教文化的認識與研究過程中,發現了其獨特的魅力和旅遊開發價值。閩台宗教來源與生產實踐,貼近大眾生活,體現了閩台群眾對生死、對自然、對人生、對未來的淳樸態度,以此為內容展開的旅遊活動也必然是貼近遊客心理,為遊客喜聞樂見的旅遊方式。有了這樣的基礎,在閩台宗教旅遊資源開發過程中就需要發揮兩地各自優勢,加強閩台合作,在可持續發展的原則下實現閩台宗教旅遊健康發展,為造福兩岸民眾福祉起到添磚增瓦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