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後歷經白色恐怖,台灣民眾的抗日事跡長期遭受塵封湮埋,然而直至1980年代,“抗日”仍是光榮的、受到尊敬的台灣社會正面價值。曾幾何時,1990年代以後的部分台灣政治人物和知識“精英”並由他們影響諸多台灣民眾,已經不再以“抗日”為榮,以當“皇民”為恥,顯示了基本價值和良知的巨大扭曲。
近年來,部分後輩台灣人卻試圖替他們的父祖發言,宣稱日本統治下所有台灣人都被“皇民化”了,仿佛當“皇民”成了光榮之事。這種“親日仇華”的社會氛圍,顯然是部分別有用心者通過各種手段精心建構起來,是當前影響台灣民眾國家民族認同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皇民文學”是日本殖民者用來維持和加強其殖民統治的工具,也是殖民者對殖民地子民精神加害的一個重要方面。他們在特定環境中的某些迫不得已的作為也應得到理解,但對其錯誤的思想仍須進行堅決的批判、嚴肅的清理。
宣稱日本統治台灣是“合法”的因此應稱“日治”而非“日據”,以及台灣人在日本統治下是日本人,當“皇民”是善盡“國民之責”等論調的共同點在於,都是為了達到“親日仇華”的目的,不惜否認日據時代台灣人民的抗日鬥爭史實,以建構日本人統治之下殖民者和被殖民者和睦相處,其樂融融,只是由於“中國”的到來,才破壞了此幸福“樂園”的歷史論述。
然而,這純然是一種扭曲歷史真相的別有用心的謊言,對於台灣民眾特別是青少年的正確的國家民族認同,產生了巨大的破壞作用,將成為祖國統一的巨大障礙,甚至對國家領土主權的完整和安全產生潛在的威脅,千萬不能掉以輕心。史實俱在,不容顛倒和扭曲,但關鍵在於我們要通過擺事實、講道理的方式,與“台獨”派爭奪歷史的闡釋權和話語權,向台灣青年展示歷史的真相。尊當他們了解了歷史的真相,並運用正確的社會科學理論加以燭照,相信在是是非非面前,就會做出自己的判斷和抉擇。由此我們也才能建立起兩岸和平發展並最終實現國家統一的牢固思想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