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國民認同不如殖民地? 凌友詩深論香港教育
http://www.CRNTT.com   2016-08-13 01:30:10


  
  中評社:放眼世界看,批判性教育是當今流行的趨勢。香港之外,內地也在倡導,歐美國家就更成熟。您認為,中國或者說東方尊師重道的傳統教育模式和起源於西方的批判思維,能否良好結合呢? 

  凌友詩:當初香港實行教改,引入學科綜合化、批判性思考、思辨能力的概念,與全球一體化以及社會的巨變相關。當局者認為,傳統方法有“死讀書”之嫌,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西方的方式更合乎經濟發展和商業文明的規律。 

  西方的所謂批判教育,80年代最激進,現在西方世界面臨問題,也在反思自身文化。西方教育是以自我實現為核心,不強調道德意義,希望在競爭的世界中,培養生存和發展能力和獨立靈活的思考能力。 

  教改實行以後,最明顯的兩個概念,一是學科綜合化,二是批判性教育。學科綜合化的弊端在於,傳統學科的知識結構被打散。失去傳統結構而與西方史等其他社會學科併在一起的中國歷史,最嚴重的就是失去它的主體性,中國人的歷史不再被陳述為“我的”,對歷史的是非判斷缺乏自己國族的立場,甚至中國歷史被虛化成“中國元素”,只是一些關於中國的東西,一些客觀的知識,而不是關乎自己國族的東西。

  批判性教育的問題在於,在學生已經缺少扎實基礎知識的前提下進行批判,往往得出似是而非的結論。不全面瞭解情況,就很難進行多角度的深度思考,往往是把問題簡單化,變成對當權者的批評和責備,學生高高在上、浮躁,不願意對一門學科進行深入鑽研。回歸以後,去殖不足,學科綜合化、批判性教育使得本土認同迅速崛起,許多當今暴露的社會問題,都能從基礎教育中尋找到因由。 

  反過來看,中國傳統教育強調“教化”,即“教而化之”,先抑制人性中的野蠻、慾望和粗鄙,成為有禮、有德、謙虛、誠信之人,再談知識。這與西方的教育完全是兩個語境。 

  中評社:中國當代教育(1949年以後的歷史)以及英治香港史,應該如何處理呢? 

  凌友詩:去中國中心化、去殖民地化的教育沒有完全矯正過來之前,學生對國家缺乏溫情和敬意,如果教授本地史,本土主義的問題恐怕會更突出,李登輝在教育上“去中國化”,就是從設“台灣史”開始的。同樣,現當代中國史,如果要教,就要有嚴格的課綱和成熟的師資,否則不如不碰,讓學生通過其他渠道瞭解。我們這一代,還生活在當代史的影響之中,中國當代史太多意識型態的爭議,也經歷許多苦難。大部分的中國人都生活在自己的經驗之中,能跳脫而且懷悲憫來看待中國過去一百年歷史的人很少。我恐怕能教好中國當代史的人不多。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