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試局試卷樣題 |
至於清朝之後的歷史,我認為不需要過於詳細,學生有一定瞭解即可。一些問題,如對北洋政府的評價,現在進行也許為時尚早。中國古代史雖然有2000年,但社會形態變化不大,而1840年之後出現巨變,帶來的沉痛感越強,對學習者自身的要求就越高,歷史系大學畢業生也未必能準確理解,何況高中畢業18歲的孩子。再有就是,對近現代史的解讀,不同人有不同的道德評價,哪一派都不能完全說服對方。
資訊時代,課堂的重要性已經大大減弱。比起語數英,歷史在中學教育中是二等重要的科目,對學生三觀塑造有限。我們的時代,課堂之外有很多中國符號,如金庸小說、武俠電影電視劇,中國意象並不陌生。現在課外閱讀大大減少,微信、微博、臉書等碎片化的信息激增,中國歷史作為基礎教育只能讓學生對國史有一定瞭解,難承受其不能承受的重量,不宜寄予過高期望。
中評社:因為涉及本地政治性很強的議題,通識科在社會上也有很大爭議,您如何看?
鄧飛:從課綱設計來看,通識教育包括六個單元,包括個人成長、今日香港、現代中國、全球化、公共衛生、科技能源環境。課綱本身並沒有強調六個板塊中的必修和選修如何分配,然而考試局出題的時候卻年年把“今日香港”單元中的“社會政治參與”作為必考,並且是考試中的區分題目,有意把其變成港版政治課。即是說,如果學生想拿高分,這一關就必須過。偏偏自2012年新高中第一屆DSE考試到現在,香港狀況不斷,完成高考的洗禮,就意味著學生受到的政治訓練已經達到一定水平。
社會上也有聲音認為,通識科不應該是必修科。這也有難度,因為DSE考試已經得到國際認受,如果更改就都要重來一遍。其實,只要把必考重點從今日香港換成其他單元,爭議就可以解決。
中評社:近年來香港政治運動越來越低齡化,中史科存在的問題,與運動有無關係?
鄧飛:中史的問題一直都存在,只是近幾年才受到社會關注。香港學生運動的背景成因複雜,有全世界各地青年運動影響,也是冷戰以來和平非暴力對抗方式的延續。大學里的理論工作者將其包裝起來,形成了一套嚴謹的論述,影響了年輕人。如果深究,問題主要在大學,中學只是基礎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