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岸媒體採訪團採訪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受降紀念館館長吳建宏。 |
這裡作為日軍當年最想獲得的城市,最後卻安排他們在這裡投降,可謂切切實實讓他們感受到“日落芷江”的滋味,此外,芷江在地緣上可謂“前方的後方,後方的前方”,因此,地理上的優勢也為國軍受降提供交通和安全上的保障,
受降紀念館力求尊重歷史 希望更多台灣同胞來訪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受降紀念館包括國民政府接受日軍投降的舊址,國內唯一的受降紀念坊和受降紀念館,其中,紀念館整理的受降資料的日期可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從資料的挖掘與整理都對外開放,整整花了兩年的時間,起初的規模只有15畝地;到1995年抗戰勝利50週年時,規模達到63畝;今年是抗戰勝利70週年,受降紀念館的規模已經達到300畝,成為首屈一指的受降紀念館。
吳建宏表示,芷江受降紀念館是兩岸交流的橋樑,在紀念館建設和發展的過程中,得到了台灣同胞大力的支持,包括現年102歲、居住在台灣的飛虎隊隊員李繼賢向紀念館捐贈了70年前的芷江軍用地圖,還有當時的受降主官蕭毅肅將軍的子女,他們將受降時的照片、父親的勛章和文獻總共400多件都捐給了紀念館。
這些國家一級文物,蕭毅肅的子女向芷江受降館全數捐贈,吳建宏至今記得當時蕭毅肅子女講過的話:“這些本屬於蕭家的文物現在已不再屬於蕭家,它們應該屬於全中華民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