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社評:歐元區量寬之後 經濟恐面臨更多風險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4-10 00:00:54


  中評社北京4月10日電(評論員 劉明禮)1月22日,歐洲央行推出各界期待已久的“量化寬鬆”貨幣政策,宣佈將於2015年3月起,每月購買600億歐元的歐元區主權債和機構債,至少持續到2016年9月,總額算起來至少超過1萬億歐元,規模超過此前市場預期,市場反映強烈。但歐元區此後的經濟形勢發展卻不能令人滿意,先是1月25日希臘大選中反對緊縮的“激進左翼聯盟”大勝上台,讓“希臘退出”的擔憂再度升溫。之後1月底歐洲統計局的資料顯示,歐元區的通縮進一步惡化,2015年1月通脹率降到了-0.6%,達到了歐元區成立以來最低水準。這不得不讓人質疑歐洲央行的“量化寬鬆”政策到底效果如何。

  量化寬鬆是中央銀行採取的一種非常規貨幣政策,一般是在常規貨幣政策、也就是利率政策失效的情況下,通過資產購買直接增加貨幣供應量來調節經濟。這種政策的使用有個前提,就是利率政策失效,也就是經濟學所說的“流動性陷阱”的情況下才會使用,這種政策的作用機制是通過資產購買壓低長期利率,進而刺激投資和消費。這種政策在金融危機後,美聯儲層頻繁使用,並且幫助美國實現了經濟復甦。歐洲期待量寬的奇跡也能在歐洲上演,但歐洲的情況卻明顯不同。美國經濟對長期利率較為敏感,企業多從資本市場發長期債券融資,老百姓買房子也經常用長期貸款。而歐洲企業融資主要靠從銀行借款,期限也多為中短期,而很多歐洲人不買房子而是租房子住。所以,歐洲央行通過資產購買降低長期利率,對經濟的幫助作用不能與美國相提並論。

  歐洲央行打出“量寬”這張牌,有很多難言之隱。對於量寬政策,歐洲內部一直有不同聲音。歐元區第一大經濟體德國一直持反對態度,即便是量寬政策出台後,德國也並不掩飾自己的反對立場。德國堅持認為,在許多債務國結構性改革還沒有取得實質性進展,利用量寬刺激經濟可能導致“道德風險”,也就是改革被拖延,在競爭力沒有得到有效提升的情況下,“印鈔票”可能導致資產泡沫,醞釀更大的風險。德國的立場當然有自己的考慮,比如不願意為債務國買單、由於歷史原因對通脹的警惕等等。但客觀地講,德國的擔心並非沒有道理。美國借助量寬確實實現了經濟快速復甦,但美國採取的措施遠遠不止這一招,其他還有再工業化、出口倍增計劃、葉岩氣革命等等。而歐洲在經濟結構調整、福利體制改革等方面幾乎沒有多大進展,再這樣情況下指望量寬這一招就能擺脫經濟困境,確實不夠現實。對此,歐洲央行也心知肚明,也一貫表示結構性改革必須進行,但“那是成員國的責任”。
 


【 第1頁 第2頁 】 


    相關專題: 中評社社評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