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中拉經貿合作基於需求互補,但西方輿論爭辯道,這種貿易結構不合理,中國與拉美之間的這種貿易處於不平衡狀態,中國獲益更多。並且中國在基礎設施領域的投資還會破壞拉美的生態環境,中國對拉美自然資源的獲取也會破壞當地環境。這些說法並非完全沒有道理,但是應該以更為客觀的態度來看待。
首先,在國際貿易中,由於各國在國際分工產業鏈中的地位不同,其獲益自然會有差距。西方與拉美國家的貿易何嘗不是失衡的?此前拉美學者提出的依附論,將拉美與西方國家之間的相互依賴關係解釋為拉美對西方的依附已經很透徹地分析了這一問題。其次,在雙邊貿易肯定會出現一方獲益多,另一方獲益少的情況,保持絕對的平衡很難做到。但是這種雙邊貿易應該放到兩國各自的對外貿易格局中去看待。在與A國的貿易中處於逆差,可以在與B國的貿易順差中彌補。至於環境污染以及生態環境破壞問題則在於投資對象國的法律監管以及投資企業自身的規範化,並不能一概而論。
除了對中拉經貿合作進行殖民化渲染之外,一些西方輿論還從地緣政治的視角將李克強訪問拉美解讀為中國挺進美國後院的戰略舉動。這一說法的欠妥之處首先在於拉美並不是美國的後院。宣稱拉美是美國後院的說法無視拉美民主政體的現實;其次,中國與拉美之間的合作僅局限於經貿領域,在軍事安全領域的合作甚少,何足以威脅美國?如果硬要從地緣政治視角進行分析,那美國在日韓以及東南亞、南亞國家的經貿投資、軍事部署豈不是更威脅中國的國家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