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文化大學中山與中國大陸研究所教授龐建國(中評社 王永雪) |
中評社天津4月19日電(記者 王永雪)“第六屆兩岸經貿論壇——深化兩岸經濟合作實踐與理論創新”4月19日在天津召開,中國文化大學中山與中國大陸研究所教授龐建國在第二階段的討論中發言表示,台灣促進產業升級和經濟成長較佳的途徑之一,就是推展兩岸產業合作。對大陸方面來說,兩岸產業合作也有助於大陸以較少的成本更有效地調整產業結構,促進經濟增長。所以,海峽兩岸應該攜手同心,從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著手,建立起產業合作的長效性機制。
來自台灣的龐建國表示,台灣企業在全球價值鏈的布局上,到目前為止,主要是切入製造、加工、和組裝的環節,採用歐美日所擁有的專利技術和所訂定的產業標準,為品牌大廠或大通路商代工。透過把代工的環節做大做強,台灣的企業練就了快速追隨的本事,能夠將新的技術或設計轉化為商品,在全球市場中擁有一席之地。但是,就附加價值來說,代工畢竟是利潤最微薄,最容易被擠壓的段落。台灣若想要走產業升級的道路,就勢必要往專利技術與產業標準,或者營銷通路與自有品牌,這些高附加價值的段落邁進。然而,受到科研實力、人才數量、和市場規模的限制,台灣不容易憑借自身的力量去突破現有格局,大陸卻在這些環節上可以和台灣形成優勢互補的組合。所以,台灣方面應該對大陸企業赴台投資採取大膽開放的態度,及早簽署和實施兩岸的《服務貿易協議》和《貨品貿易協議》,同時,推動自由經濟示範區和大陸的自由貿易試驗區、昆山深化兩岸產業合作試驗區和平潭綜合實驗區等等連結對接,將台灣的競爭力鑲嵌進大陸的成長勢頭中。
從兩岸產業合作的角度來看制度系絡,主要的觀察點,當然是官方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龐建國認為,以兩岸產業合作來說,制度系絡構面主要牽涉到雙方如何安排信息交換、生產要素流通和產業發展協調的機制。在信息交換機制方面,無論是產業合作項目或產業集聚地點的篩選,或者是參與廠商之間合理的分工布局,都需要做翔實的信息搜集、交換和分析。由於這方面的工作或者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與物力,或者涉及兩岸之間乃至於廠商之間的利益衝突,必須由政府出面承擔或者督導相關機構來推動有關工作。在生產要素流通機制方面,由於兩岸之間的經貿往來並未達到完全的自由化,雙方都對於對方的投資行為和生產要素的往來流通設有一定的管制門坎,所以,有必要檢視既有的制度安排與政策作為是否對於兩岸的產業合作形成了障礙,並思考減低或排除障礙的應有作為。在產業發展協調機制方面,兩岸為了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都提出了一些鼓勵性的措施,並因而出現了投資過度、產能過剩的現象,兩岸之間有必要做好產業發展規劃的協調,避免出現重複投資、浪費資源和惡性競爭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