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社科院台灣研究所助理研究員伍俐斌(中評社 王永雪攝) |
中評社上海8月17日電(記者 王永雪)上海台灣研究所、上海市台灣研究會、《台海研究》雜誌、上海交通大學日本研究中心及華東師範大學兩岸交流與區域發展研究所8月15日在上海交通大學聯合舉辦“甲午戰爭反思暨兩岸海洋合作”學術研討會。中國社科院台灣研究所助理研究員伍俐斌在會上表示,南沙群島是中國的領土,台灣當局為捍衛南沙群島主權做出了一定的努力,應客觀地予以肯定,這對今後海峽兩岸共同捍衛南沙群島主權具有一定意義。
伍俐斌表示,20世紀50年代,菲律賓通過本國公民托馬斯•克洛馬(Tomas A.Cloma)組織的兩次“探險”活動,以“先占”、“發現無主地”等方式,對我南沙群島提出了主權要求。面對菲律賓侵犯我南沙群島主權的行徑,在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提出了強烈抗議,並“代表”中國採取了一些維護南沙群島主權的行動。在菲律賓不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卻仍承認“中華民國”的情況下,至少在菲律賓看來,“中華民國”所提出的抗議和採取的行動是“代表”中國的,是“官方的”、“正式的”的“國家行為”。因此,有必要對20世紀50年代台灣當局維護南沙群島主權的歷史進行考察,為中國堅持南沙群島主權提供更有力的佐證。
伍俐斌認為,20世紀50年代,菲律賓試圖以“民間開路、政府跟進”手段侵占南沙群島。迫於島內民意壓力,台灣當局針對菲律賓的行徑以外交抗議、海軍巡航等方式展開了抗爭。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台灣當局仍以“反攻大陸”作為戰略目標,不可能因為島嶼爭端而過分損害台菲關係。因此台灣當局所採取的抗爭手段是有限的,並且口頭多於實際行動。但另一方面,在20世紀50年代,台灣當局的“邦交國”數量、海空軍實力等要超過大陸,且仍以中國合法政府自居。
伍俐斌強調,應當客觀看待台灣當局採取的這些行動對維護南沙群島主權產生的積極效果。從今天來看,也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一是在一定程度阻止了克洛馬領銜的民間“探險”活動,挫敗了菲律賓試圖以“民間先行、政府跟進”的方式蠶食我南沙群島的圖謀。伍俐斌表示,克洛馬策劃的兩次探險的活動和成立所謂“自由地”國家的伎倆,背後都隱藏著菲律賓政府的支持。台灣當局的多次“外交”抗議、派遣海軍巡邏等較為強硬的回應,在一定程度迫使菲律賓政府不得不有所顧慮,不願與台灣當局產生正面衝突。菲律賓政府雖然暗地裡支持克洛馬,但始終未將這種支持公開化,甚至否認與克洛馬有牽連。因此,台灣當局的維權行動在一定制止了菲律賓以民間方式蠶食我南沙群島的目的,在整個20世紀60年代,菲律賓的這種“民間先行”方式基本上銷聲匿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