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4月18日電(記者 李仕奇)國家統計局4月15日公布了2015年第一季度經濟數據,表現並不理想。這是中國經濟進一步放慢的訊號,還是“新常態”的表現?美國彭博社專欄作家威廉•佩塞克(William Pesek)撰文表示,首季度GDP增速7%可以說是一個奇跡,中國實際的經濟表現可能比數據顯示的更差,樓市、股市、債券以及資金外流都存在著不同的風險,市場對此並不樂觀。全文編譯如下:
如果中國要準備一份拿得出手的GDP報告,現在就是時候了。股市暴漲、全球經濟增長不明朗、印度急起直追,以及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啟動,當下不能顯示出疲弱的跡象。因此,作為一個掌控能力十分出色的政府,北京當局公佈其首季度GDP增速恰好在7%,一如外界預期。
這個數字可以說是一個奇跡。其他數據顯示,中國經濟在第一季度的表現磕磕碰碰:在三月份,工業產值下跌5.6%,而零售總額僅升了10.2%;固定資產投資增長在今年前三個月減緩至13.5%,而房地產銷售下跌了9.3%。同時,貨幣供應量正在收縮。中國央行肯定會果斷出手避免外界擔憂的硬著陸。但問題是即使政府這次再次推出刺激計劃也不一定有用。
內地和香港股市的繁榮很大程度得益於市場對人行行長周小川再次放鬆銀根的期待。如果周不盡快下調5.35%的貸款利率,中國的股市和樓市可能一起崩盤。不過筆者至少有三個理由去懷疑下調的成效。
首先,銀行和企業的資金有可能會被借光。位於紐約的研究公司中國褐皮書國際(China Beige Book International)最近進行了一項涉及超過兩千家企的調查,顯示在今年的頭三個月裡,中國企業資本支出已經連續第四個季度下降。其主席米勒(Leland Miller)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這歸因於過度借貸、產能過剩,以及市場對於中國債務清算期臨近的擔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