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2月11日電/廣州是一個流淌著商貿DNA的城市。即使在最壞的年份,廣州的生意依舊在延續。
進入互聯網時代後,作為中國第三大經濟體的廣州,卻遭遇不一樣的挑戰:電子商務對傳統商貿的衝擊。
廣州的經濟有了互聯網的翅膀,但是真正要飛起來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誰是森林那只醒得最快的“羊”?
那些習慣看統計數字的人可能為此驚訝。每天700萬件包裹往來, 一年電子商務交易額超1.3萬億元,逼近全市GDP。
這一切發生在中國自由市場的試驗田——廣州。就在剛剛過去的“雙十一”全球狂歡節,廣州位列國內發貨量最大的5個城市之首。
在經濟下行壓力背景下,這是一個讓各個城市艶羨的成績單。不過,隱藏在光鮮亮麗背後的則是一個略帶悲情色彩的“勵志故事”。
過去三十年,珠三角重複著19世紀中期英國,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的故事,通過一場工業革命,成為世界工廠——生產數以億計的服裝、鞋襪、箱包、玩具以及聖誕樹。
進入互聯網時代後,作為商品集散地的廣州,卻遭遇不一樣的挑戰:電子商務對傳統商貿的衝擊。散布世界各地的消費者只需輕輕一點鼠標,就能真實地觸及每一件自己喜歡的產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