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專譯:奧巴馬為何給“戰爭”二字蓋遮羞布?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3-12 00:53:56


 

  “戰爭”一詞清晰地傳達了軍事行動的含意:死亡,殘肢,國家財富的揮霍,還有不可避免的出錯風險,附帶性的破壞,友軍的誤傷以及很多其他令人恐懼之事,都會在“戰爭迷霧”中降臨。

  我們希望那些將投票表決的人,在面對如此重大的國事時,能夠明白其中的實質和影響而非惑於表面辭藻——“授權使用武力”,不過是一抹安慰公眾輿情的遮羞布。

  回溯1950年6月25日,當我們極不情願地接受戰爭的現實時,我們才開始叫它“韓戰”,而它的法定名稱卻是“警察行動”而非“戰爭”。

  這次“警察行動”事實上是如此的艱巨,血腥,有勞無功,以致於迅速被人忘記。但這卻為玩弄辭藻開了先例,於是我們開始慣於把“鐵鍬”叫作“固基之器”。

  當越南戰爭來到時,我們立即為它蓋了另一塊遮羞布——“北部灣決議”——起於1964年一起可疑的北越軍攻擊美國軍艦事件。或許,當時的美國以為,只要不將行動標為“戰爭”,北越的盟友前蘇聯就不會對美國發起核攻擊。

  直至1967年,在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上,時任副國務卿尼古拉斯·卡岑巴赫(Nicholas Katzenbach)為北部灣決議辯護時,才坦承這場與北越歷時兩年有餘的衝突“本質上相當於戰爭”。

  或許,自1942年以來的多次軍事行動,尤其那些難以言勝或完全失敗的軍事行動,給我們帶來許多疑問和懊悔,而這些都不過是“諱言其名”的戰爭的結果。

  當然,使用“戰爭”這個精確而無情的詞,可能使我們畏於使用武力,即使已被授權使用武力。而在“授權使用武力”的遮羞布式語言框架下,可以使用一系列含糊的辭藻來遮蓋事情的本質,就像總統用“持續性”一詞來迴避對伊斯蘭極端主義戰爭鐵定超期延時的問題。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相關專題: 中評社編譯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