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遍布香港大街小巷的天後廟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01-20 10:01:26


圖為天后古廟
  中評社香港1月20日電/香港有個很奇特的想象,無論走到哪兒,人們總能在附近看到一間天後廟。天後究竟是怎樣的神明呢?香港為什麼會建起那麼多天後廟呢?就讓我們走進遍布大街小巷的天後廟,一起去了解天後的故事。

  說起天後廟,最著名的莫過於銅鑼灣的天後廟了。這座天後廟建於1747年,距今已經有270年的歷史。如今的天後地區,以及港島線“天後站”均是由此得名。港人所敬的天後,其實就是“媽祖”。媽祖是以中國東南沿海為中心、遍及東亞沿海地區的海神信仰。她的影響力由福建湄洲傳播開來,歷經千百年,對於東亞海洋文化及中國沿海文化產生重大的影響,被學者們稱為媽祖文化。

  媽祖姓林,民間傳說她出生時不哭不鬧,因而取名為默,小名默娘。生長在福建沿海的默娘從小練就一身好水性,駕船如飛。大海深不可測,風浪無情,漁民出海頻頻遇險。默娘便自願承擔起海上救援任務,哪裡有呼救,那裡就出現默娘的身影,年複一年救起無數漁民。傳說有次深夜狂風大作,黑浪滔天,海上的船只無法進港,得訊後的默娘情急中將自己家的房屋點燃了,讓熊熊大火為船只引航。默娘28歲時,家中父親和兄長駕船駛至閩江口海域,突遇巨風大浪,船毀人溺,默娘得知後只身入海拯救父兄,不幸罹難。消息傳來,鄉親們悲痛欲絕,誰都不信她真的沒了,更願意相信28歲的林默娘羽化升天,成了海神,永遠護佑他們平安順利。在福建地區,“媽祖”是對女性祖先的尊稱。於是自北宋開始,林默娘就以“媽祖”的身份被官方神格化,正式建廟受眾人膜拜。

  媽祖在香港皆稱天後,但香港的不少漁民則稱其為“阿媽”。香港各地皆有天後廟,其中以赤柱天後廟在香港島歷史最悠久,每年都有不少市民聚集進香。香港境內各天後廟,常以“漂浮之說”立廟。也就是說,只要在海岸邊拾到天後神主牌、木像等跟天後有關的物品,人們便會就地立廟,奉為神明。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香港遍地都是天後廟。大家還記得銅鑼灣天後廟的來歷嗎?這座廟的建立就是源自“漂浮之說”。清朝初年的一場大雨,把一個紅香爐衝到了現今的銅鑼灣,當地鄉民和漁民認為是天後娘娘顯靈,便就地建廟,也就成了現在的銅鑼灣天後廟。

  天後是香港目前最多人信奉的傳統神明。每當農歷三月二十三日的天後誕,全港各區的大小天後廟都會舉行不同型式的慶祝活動,其中又以元朗十八鄉天後廟的祝賀活動最為著名。舞龍舞獅是開場戲,花車花炮是例牌,壓軸好戲是規模巨大的天後會景巡游,每年都有二十多隊巡游對伍齊上陣,彩帶飛舞,鑼鼓喧天。天後出巡儀式一直保留著自古以來的傳統,有人身穿清兵裝,有人頭戴原居民竹笠,張開羅傘舉著“天後元君”、“肅靜回避”、“污穢勿近”等巡牌,極為熱鬧。除了聲勢浩大的元朗十八鄉天後廟慶祝活動,蒲台島舉辦的天後誕廟會也十分有趣。蒲台島天後廟至今還有搶花炮的習俗,炮聲一落,大家便爭前恐後地上前搶頭彩。此外,還有賽龍舟和神功戲等傳統活動,也非常值得前往觀看。

 (來源:大公網)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