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國台聯會長、台盟中央副主席、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名譽主任、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兼職教授汪毅夫(中評社 王秀中攝) |
中評社廈門7月10日電(記者 王秀中)全國台聯會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名譽主任汪毅夫9日上午在廈門出席第二屆兩岸學子論壇並發表講話,他和兩岸學子們分享自己作為知青下鄉六年農耕生活所經歷的失學痛苦和讀書的快樂。同時他也和兩岸學子們分享了自己的北大夢,女兒為自己實現了這個不可能的夢,帶著他第一次走進了北大校園。
汪毅夫說,原本今天想講的題目是《失學的痛苦和讀書的快樂》,但後來覺得這樣的題有一絲淡淡的哀愁。和年輕的孩子一起,應該分享一些快樂的事情,所以就把題目改成了《讀書的快樂》。但他仍然從失學開始講起,他說,“只有經歷了失學的痛苦,才能更加感覺到讀書的快樂。”雖然自己的個人經歷不是大家可以複製的,但是我們不一定要經歷了失戀的痛苦,才感覺到戀愛的快樂。
汪毅夫首先和大家分享了他在文化大革命下鄉當知青的一段經歷。他說,大約在1966年的夏季,當時他是初中三年級學生,正在準備期末畢業考,而高三畢業班的大哥哥姐姐們正在準備高考。他突然聽到廣播的一個聲音,說1966年的高校招生推遲半年。“不知道應該表示快樂還是憂傷”,他說,從那以後就開始了停課鬧革命的階段。大陸所有的學校全部被關閉,學生們也就陷入了失學的境地,無書可讀。
1969年,和很多知青一樣,汪毅夫也背起書包到農村去,開始了他在福建省上杭縣古田鎮一個小山村六年的農耕生活。到的那一天,正好是身份證上的生日3月9日。插隊的這段時光給他留下了深刻的感觸,他說,知青在那段時間最大的痛苦就是失學的痛苦,最大的願望就是求學的願望。現在回過頭來看很多反映知青的書籍,總感覺缺少了點什麼,那就是知青失學的痛苦。
汪毅夫分享自己的經歷說,當時去插隊的時候,自己帶了一本《中華活頁文選》。每一集大概兩分錢就可以買到,很便宜但是卻編得非常好。從第一集到第十二集都看過去,非常入迷。有一天,一個農民看到他那麼愛看書,就告訴他說,我家里也有四本書,每一本都和磚頭一樣厚,借給你看吧。聽完以後,汪毅夫滿心期待,結果一看竟然是當時人手一套的毛澤東選集,包括作為知青的他更是必備此書籍。不過,不知該說啥好的他仍然和那個農民各種說了感謝。
|